京津冀三地民歌各美其美

第一节 京津冀三地民歌各美其美

京津冀地区是新时期引领我国艺术文化发展、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战略平台,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十分突出的引领作用。民歌是民族社会形态的缩影,是民族音乐发展与区域民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精神蕴含与活态传承原真性。京津冀民歌,遗存丰厚,音乐纯朴简洁、极具实用性,是该地区音乐的根基。

北京民歌类属于平原地区民间音乐,以小调为主,山歌较少。小调民歌大都以曲牌为基础,基于北方曲牌的发展演变而成,其中不少歌词是经过职业艺人与民间文人加工润色而成。尤其北京历史上长期处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与全国各地民歌艺术多有交流,因此形成北京民歌的外来因素较多、交融性较强的特点。

天津属于黄河下游氏族文化区,民歌受在大汶口文化基础上发展的龙山文化影响显著。天津的海河水运四通八达沟通南北,是北方地区交通、经济文化交流必经之地与枢纽城市,为民歌交流提供了便利。天津民歌发展中借鉴吸收各种曲艺,具有尾字押韵和句中带有衬字的音乐风格。

河北民歌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可按地区细分为冀东、冀南、冀中与冀西北地区。其中西北部张家口一带北部与内蒙古民歌互相吸收而形成粗犷豪放的特点,而东部唐山一带东部接临渤海,发展了渔民号子与小调,冀东民歌受到东北二人转影响呈现出了曲调质朴及音韵高亢的音乐风格。河北西部井陉一带与山西交界而山歌较多,吸收山西民歌的特点,形成了乡音浓郁且平和优美的民歌特色[1]。河北南部邯郸一带与山东、河南相邻而吸收鲁豫风韵,其小调逐渐发展为极具影响力的河北小调。河北地区是集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与海洋多种地貌类型的地区,因而促使其地区民歌多种地域性音乐风格交融,表现方式拓宽相互交叉及渗透的特征。

京津冀民歌体裁繁多,内容包罗万象,在地理环境差异中,三地有着相近的文化背景与相连地域人缘。京津冀地区推进区域一体化,为三地民歌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同时也给其发展带来一系列新挑战与新课题。例如,如何挖掘该地区民歌资源建构民歌文化;如何打造民歌品牌为该地区协调合作共赢提供新模式;如何开发民歌产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使其成为能够引领和支撑全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新引擎,都是京津冀区域音乐发展亟待解决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