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地区小调民歌的演唱

二、河北地区小调民歌的演唱

河北省流行最广、蕴藏量最大的一种民歌的体裁就是小调。一是因为小调这种民歌体裁其本身的艺术风格以及表现手法是极其丰富的,演唱的条件不会受到很多的限制,最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二是由于河北处于平原地区,人口比较密集,中小城市以及城镇较多,交通和商业都比较发达,这就为小调歌曲的广泛而又迅速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三是在河北地区文化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戏曲、曲艺等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小调歌曲的发展和繁荣。

河北的小调歌曲在调式上主要以五声调式为主,五声调式中又以徵调式和宫调式运用最多,商调式、羽调式居次,角调式较少。徵调式和宫调式在全省各地都有所分布,商调式以张家口和承德地区最多,唐山地区除徵调式和宫调式外,羽调式也比较多;在句式、曲式方面,河北小调歌曲比较多样化,也比较复杂。

河北的小调歌曲中,冀东民歌是最具有特色的。河北的东部俗称冀东。这里人杰地灵,矿产丰富,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是我国北方著名的花果之乡。冀东地区主要涵盖了唐山、秦皇岛以及京、津、承部分区域,是连接我国东北地区的重要枢纽。冀东地区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出了具有浓郁风格的民族民间音乐。各种题材的民间歌曲旋律优美、朴实清新而又委婉动听[7]

冀东地区的小调民歌是该地区民族民间音乐的一大特色,特别是秦皇岛市昌黎县的小调民歌更是冀东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

昌黎民歌源于生产,源于生活,因此,无论是歌词还是音调都与此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社会风情有密切的关系。昌黎民歌在冀东艺术形式的影响下,自古就与乐亭皮影、乐亭大鼓、评剧、冀东喇叭曲以及东北的二人转等多种民间音乐形式互相借鉴、影响、交融、渗透,形成了其独特的唱腔艺术[8]

昌黎小调民歌演唱中最具有特色的发声技巧便是卷舌音、嘟噜音、喉颤音、呼噜音等;其在声腔方面的特色主要有拖腔、断腔等。

其中卷舌音在昌黎民歌中比较常见,与昌黎地方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昌黎地区方言就具有明显的卷舌韵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儿化音”。因此在小调民歌中也就会经常出现卷舌音。它的唱法是:舌头的舌尖部分向上卷起,抵到口腔中的硬腭上,然后发“儿”的声音,在口腔中形成适当的口腔共鸣。

嘟噜音是昌黎民歌的唱词中的儿化音,除了运用卷舌音外,另外一种润腔的方式便是嘟噜音,一般在唱词中“嘟儿”“得儿”等都运用嘟噜音进行演唱。它的演唱方式是:舌尖抵到口腔上牙膛,然后让气流吹动舌尖,使舌尖产生振动,一定要注意灵巧。一般嘟噜音在演唱中都是全曲的画龙点睛之笔,会使整个歌曲变得诙谐幽默。

喉颤音是昌黎民歌中一种比较细腻的、具有装饰性的“波音”,是由气息推动喉部的肌肉颤动而形成的圆球一样的声音,这一技巧在昌黎民歌的很多作品中都比较常见,也是昌黎民歌特色的体现。

拖腔就是连腔,是昌黎民歌中比较常用的演唱方式。

断腔就是演唱中的断音或者顿音,也叫作截气唱法。断腔是民歌或者戏曲演唱中常用的一种唱腔特色。断腔是利用力度和时值的停顿,加强演唱中唱腔的表现力。在演唱的行腔时,在不换气的情况下,断腔所发出的声音要断、顿而实。

在河北小调民歌的演唱中,还有很多的演唱以及润腔上的技巧,比如在咬字发音的同时加上小擞、运腔的过程中加入小擞等都是河北小调民歌演唱的特色,只有对这些具有特色的技巧进行深入研究以及熟悉掌握,才能够在演唱中得到灵活的运用,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河北小调民歌的风格、韵味。

【注释】

[1]许讲真.汉族民歌润腔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3.

[2]席强.润腔述要[M].北京:文联出版公司,1997:394.

[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29.

[4]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112.

[5]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4:173.

[6]周青青.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教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158.

[7]郭文德.冀东民歌合唱作品精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1.

[8]薛婷婷.昌黎民歌的唱腔特色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