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小调概述

一、北京小调概述

北京小调又叫小曲、小令,是流行于北京地区,具有表演性和鉴赏性特征的民歌。辽金以来,北京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随着经济往来的频繁,各地的小调不断传入北京,如《画扇面》《卖饺子》《小寡妇逛灯》等小曲。北京小调与周围地区津冀大同小异,京津冀地区在音乐文化上具有共性。但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北京语言声调的影响,与不同的审美情趣,北京地区小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不仅丰富了小调的内容,并且增加了北京地区小调的数量,在借鉴比较中提高了北京小调的音乐质量。

早在元朝,以元杂剧为代表的北曲艺术得到了发展,元朝的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年),元大都中演唱琵琶词和货郎歌受到了民众的喜爱,演唱时街道因之堵塞[8]。在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出现了各种北京特色的乐器,如太平鼓[9],“童子捶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10]。清朝民间小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全国各地民歌艺人纷纷来到京城献艺,从而把地方的小调艺术带入北京,如银钮丝、钉缸、鲜花调等,形成了京城特有的音乐特色。北京小调歌词通俗易懂,容易上口。其演唱者有职业艺人也有半职业艺人,他们的演唱不仅仅是自娱,且要娱人。

在曲调方面,北京小调系前代的传承和早年流传下来的,像剪靛花调、边关调、太平年调。北京小调的调式以徵调式居多,约占北京民歌的一半,如昌平的《高山流水》,顺义的《卖花生》,怀柔的《四季歌》《绣八仙》,海淀的《打连城》等。其次是宫调式,如《卖酸梅汤》《卖西瓜》,门头沟的《丢戒指》等。

从旋律特征来看,小调的旋律性强,富有抒情性,便于演唱。北京小调曲调婉转柔美,长于修饰雕琢,细腻表现人们的内心活动。再加上职业艺人精心修饰、伴奏加工,更为符合广大人民的审美情趣。随着职业艺人的加工,小调的乐汇变化逐渐变多,呈现了级进多于跳进、环绕进行多于直线进行的音乐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