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京津冀民歌小调

第一节 如何理解京津冀民歌小调

“小调”是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短小精悍且具有规整形式的民歌。江明惇认为,小调是“宋元以来,有关民间文学资料中‘村坊小曲’‘市井小曲’‘里巷歌谣’,还有‘时调’‘小令’‘俗曲’‘俚曲’等,它们大都属这一类”[1]。由文中村坊、市井、里巷地点可推测,小调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余暇休息时,娱乐、集会等场合演唱的歌曲。因此小调的流传比较广泛,表现手法也多样,具有曲折细致的表现特点。虽然不少小调有不同的变体,但同一变体有着固定的腔调[2],而山歌类型的民歌比起小调有更多的自由即兴的特点。

民歌的演唱者中号子与山歌更多的是群众歌手,而小调的演艺者不仅有大众演唱者,还有职业的和半职业的艺人,这是小调不同于其他类型民歌的特点。有职业艺人参与民歌音乐活动,使民歌产生了丰富多样的演唱形式,如独唱、对唱、齐唱等方式,且有专门的乐器伴奏(多为丝竹器乐)。

从音乐的形式结构与流传范围来看,小调的旋律性强,节奏规范,歌曲结构形式较为严谨,便于演唱,易于流传。作品艺术性强,加上艺人的传唱,使小调的流传范围比号子和山歌广泛。在农村,不少人即使是不从事野外和农田劳动的人,不会唱号子和山歌,却都会唱几首小调。在城镇,小调广泛流传于市民、手工业者、商人与文人阶层。本章依据江明惇、杜亚雄、周青青前人学者观点,把京津冀小调分成三类,即京津冀吟唱调、谣曲和时调。

“吟唱调”是具有实用功能的,与日常生活实际需要紧密联系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歌小调,如儿歌、摇儿曲、哭调、吟诵调、叫卖歌、风俗仪式中吟唱调等[3]。关于吟唱调杜亚雄认为,“是实用性强、音调最接近口语的民歌”[4],所以吟唱调与其他小调,如谣曲和时调,有一定的区别。如叫卖歌,在京津冀地区,各行各业流动商人众多,他们中有挑担的、有提篮的、有推车的,还有摆摊零售各种物品的,通过叫卖推销商品,用现代观念来看,叫卖歌起到广而告之广告的作用。

“谣曲”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唱的民歌小调[5],虽没有吟唱调具有实用功能,却因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而深受劳动人民喜爱,传承留下了浩瀚的小调谣曲。谣曲的传唱者多为非职业艺人,是来自生活第一现场的广大劳动人民,结合现实生活深有感触创作传唱的曲调,富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其音乐直面拨动传唱者与听者的心弦。曲种有情歌、喜游歌、苦歌(诉苦、受苦)、风俗歌、生活歌曲。

“时调”是指明清以来流行于城镇街陌里巷和茶楼酒馆,职业或半职业艺人演唱的小调类型。这类音乐表现比较细致和多样,某些曲目已具备抒发内心情感特征为说唱戏曲通用的抒情小曲[6]。“时调”的“时”有两层含义,一为“时尚”,是说这些小调子明清以来在各地城镇盛传之后,都流行一时,市民达到听此类小调为时尚的共识。二为“时局”的意思,晚清民国时期这类主要在市镇职业艺人之间流传、在茶楼酒馆歌唱的小调,常常会结合当时的时局情况,根据当时社会现实内容,填上新词,反映社会时事。时调据前人文献来看,最早见于万历书林叶志元刊本《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的题名中[7]。标题中能够出现“时调”二字,因为其中收入了一些时调作品,如卷一中栏收录“时尚楚歌”《罗江怨》22首及《清江引》1首,卷三中栏收录《罗江怨》10首及“哭皇天歌”2首:《闹五更》及《香袋》。京津冀地区流传的小调中时调的比重是较大的,有《孟姜女思夫》《李房桥得妻》《画扇面》《尼姑下山》等。明沈德符记载时调,“不问男女,不问老少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可见时调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