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津谣曲
1.排地歌谣
排地指的是军队开垦荒地之后形成的一排排可耕田。劳作生活的农民在可耕田即排地上生产劳作哼唱的歌谣就是排地歌谣,主要流行于天津东丽区么六桥回族乡,老天津人王立刚说:“过去是水洼一片,曾修大田,故称排地。”[47]排地歌谣是清朝后期天津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其历史价值已成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同治年间,随着排地东、中、西三河的开挖,稻田区的开垦逐渐扩大,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人们纷纷担筐背篓到排地谋生,排地一带住户增多,一些村落逐渐形成,在一些史料如《天津县志》《东丽区志》等资料中都有记载。《清史稿·列传》中记载:“同治五年,贷款垦海河北岸,自邢家沽讫卧河村,中泄为渠,辟稻田可五百顷,手订试垦章程,于是两岸为沃野。”陶鑫雷介绍,排地这个地方以前是荒野,位于今东丽区中南部。排地开发垦荒种稻,是由清朝官员奏请,经清帝审阅诏谕亲自批准的。
清同治四年(1865年),兵部尚书万青藜会同顺天府尹卞宝第上书奏请试垦稻田。同治五年(1866年),清帝根据复奏,颁诏亲批“兹据万青藜等勘明,海河北岸自邢家沽起至卧河村止,开浚环渠,中开泄水渠一道,渠旁两岸可开垦稻地五百余顷,用银约八千数百两。此项银两准由崇厚借款兴办。”
据在东丽区发现的一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些乡绅为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所立的“功德碑”上的碑文记载,排地稻田位于军粮城西官荒马厂中,开渠三道,分地成排,共分地五十六排,计得地五百余顷,招募民众开荒种稻。开垦之初的排地,在谚语里有这样的形容:“一排排稻地一条条沟,长虫蛤蟆簸箕收。”
排地歌谣是最生动、深刻的排地人滩涂垦荒生活的写照。排地歌谣通俗、形象地记录了排地人民的生活光景,“小排地儿,三趟河,棒子面,大粗箩,吃虾酱,拿棍儿戳,加棵葱蒜是犒劳,要喝稀饭奔大河”,这是当时排地人的生活写照。歌谣中的排地人,既吃苦耐劳又坚忍顽强,“创业难,创业难,五更起,半夜眠,一头耕牛十亩田”“种稻地穷吃亏,收下稻子把帐归。烧稻草光撵灰,喝米碴子黏粥净兑水,没钱还账叫人追”。
此外,歌谣还记录了排地的生活实景:“穷人种稻地,事事都为难。吃饭穷对付,花销没有钱。四月闹咸水,六月还不甜。水车不上水,地里赛盐滩。秋后簸箕响,先还借的钱。早来弄稻子,晚来稻草搬。今年白忙活,来年怎么办?”天津民间文学研究者张野评价说:排地歌谣结构灵活,朗朗上口,从歌谣表达的内容上又情深意切、生动活泼,能体现排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排地人民的民俗和性格,是天津民间音乐的优秀民歌。排地歌谣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写以及抑扬顿挫的节奏,达到了充分抒发情感的效果。排地歌谣不仅记录了发生在天津东部地区沉重而艰辛的创业足迹,记录了历史人生,塑造了这一代人民坚忍耐劳的形象,而且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一些民俗生活习惯,成为极具历史意义的诗性化石。
2.天津儿歌
天津儿歌是儿童在游戏、生活中唱的歌调,其内容主要是有关儿童的游戏、逗趣和在成长过程中的收获、体会等。其曲调大多音域较窄,乐汇较单一,结构较为简洁或松散的,但其音乐形象活泼生动,许多游戏时唱的歌调,其音乐受孩童游戏类型的影响较大。如《逮老翩》《引蚂螂》《有打的灯笼快出来》《抓子儿》等。《引蚂螂》中蚂螂是天津方言中的蜻蜓,反映一个或几个儿童手持竹竿在小河池塘边抓蜻蜓的场景。还有从儿童角度来理解他们身边发生的社会生活内容,这类儿歌有《求雨》等。
民间儿歌又称民间童谣或传统童谣,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儿歌因其口耳相传的传播形式简单易行,所以从古至今绵延不绝。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流传于广袤中国大地上的民间儿歌作品,可谓灿若星辰,难以计数。中国民间儿歌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从明代杨慎编纂的《古今风谣》、清代郑旭旦收集的《天籁集》到五四时期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大学进行的歌谣征集与研究,断续进行,从未停止。源自民间的传统童谣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祖先的声音,蕴含在基因中的民族记忆。民间儿歌因其鲜明的针对性,形成了其艺术价值与教育价值完美统一的特点。我国大部分的民间儿歌都是长辈随口编来以哄逗、劝诫、教导小孩子的,同时这些作品又非常朴实、生动、有趣,小孩子乐于接受,所以能够代代相传。民间儿歌因其民间性,又使得这些作品带着朴素自然的乡野气息。广博的民间儿歌给儿童的是从静到动、从身体到灵魂、从浅到深、多层次、多方面的滋养。民间儿歌可谓是我们给孩子文化给养中的“第一口奶”[48]。“宝宝睡睡,盖上被被。妈妈做饭,爸爸挑水。”这首简短的民间儿歌只用四句话、十六个字就非常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温馨幸福的田园家庭生活画面。“宝宝睡睡,盖上被被”,轻声读来,这里面饱含着妈妈对孩子的慈爱与柔情。“妈妈做饭,爸爸挑水”,这里有催促宝宝快点睡觉,爸爸妈妈好干活的意思,又有农耕时代“你挑水来我做饭”的家庭明确分工与夫妻亲密合作。童年时期,父母的关系决定着家庭的幸福指数,在这首儿歌中,我们无疑看到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小家庭。当读者唱读这首儿歌的时候,语调中自然充盈着甜蜜与幸福。幼小的孩子经常听到这样甜蜜的语调、经常唱读这样温馨的儿歌、头脑中经常幻画这样美好的图画,幸福的种子就在他们童年的心灵里悄悄扎下了根。学会生活,过上幸福生活,是对孩子的根本诉求。
民间儿歌中的生活画面描写与幸福观的表达,许多都带有朴素直白的乡野气息。比如《家中有米吃不空》:“萤火虫,夜夜红。公公挑担卖胡葱,婆婆养蚕摇丝筒,儿子读书做郎中,新妇织布做裁缝。家中有米吃不空。”这首民间儿歌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平和的价值追求,只要家中每个人都勤勉劳作,尽力而为,生活一定充满平安喜乐。“家中有米吃不空”既表达了劳有所得的富足,又表达了不求荣华富贵的淡泊与平和,这些作品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着孩子的幸福观与价值观。
有些儿歌带有教育性质的内容,如《对花》《猜调》《数麻雀》。还有大人与孩子交流中逐渐生成的民歌,如《大公鸡尾巴长》《小小子坐门墩》[49]。从这个角度来看,妈妈给孩子唱的《摇篮曲》《催眠曲》也可以类属于儿歌。
天津儿歌风趣、机智,从儿童角度解读日常生活场景,充满了生活情趣,例如《数麻雀》,这是属于传授数数的儿歌,一个麻雀两个翅子,两个麻雀四个翅子……,明快音乐氛围中循序渐进地教导儿童。这首流传在天津的儿歌,为了渲染热闹欢快的气氛,运用了大量的衬词,特别在副歌部分四小节均为衬词,类似于吹打音乐的衬词。使音乐情绪更加欢快。《数麻雀》演唱过程中,主要围绕在羽音与徵音,并多次停留在羽音,形成“断终止”,可最终还是落在宫音。这种音乐进行方式风趣且不失规范,彰显了民间歌曲的完整优秀传承。
谱例5-14:天津儿歌《数麻雀》
天津儿歌中有些是从外地传入的成人民歌,被儿童化、儿童理解后,演化成儿童歌曲形式。例如民国初年的《苏武牧羊》传入天津后,人们用其曲调填上《我家有个胖娃娃》和《小秃卖豆腐》等歌词进行传唱[50]。外地传入源多为河北,天津儿歌中有《小白菜》《卖偏食》《小放牛》《艳阳天》《放风筝》等。从儿歌中可以看出,京津冀音乐在文化上自古以来交流频繁,音乐文化上交融是京津冀音乐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