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津吟唱调
叫卖调
天津的叫卖歌产生于北宋时期,天津街头巷尾各行各业的商贩叫卖的吆喝声,逐渐形成有节奏的风景线,构成了“货郎调”。天津是北方第二大城市,商业繁盛,旧时热闹的天津街市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有卖食物,如硬面饽饽、崩豆,有卖布头、套炉等日用商品,还有手工业者磨剪子、戗菜刀的。这些叫卖声——前期简洁单一的调子,越来越丰富,逐渐构成具有完整音乐形象的叫卖歌。
老天津南门外、南市等处卖估衣的商贩吆喝极有特点,三个乐句配以短小的曲调。估衣是半新不旧的衣服[45],市场出售的旧衣服或加工较粗的新衣服都被称为估衣,老天津的估衣街东西长不过二里,但店铺林立,生意兴隆。这是一条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其形成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的元代,当时叫“马头东街”。到了清代中叶,估衣街繁荣兴旺,成为当时天津最繁华的一条商业街市。估衣这行是当铺的附庸。旧时天津当铺很多,而且居民中经济变化既大又快,有“四十八家当店齐”“富贵无三辈”的说法。因此家中新制的鲜衣华服,转瞬间就可能因破产被送进当铺,往往又无钱去回赎,所当衣服即成为死当,所有权转移到当铺手中。于是,当铺就把期满不赎的衣物作价转卖给估衣铺附设的包房,包房又加价转卖给中、小估衣铺。
由于估衣的成色很杂,上至绫罗绸缎,下至粗细棉布,款式能够隔朝接代,相差半个世纪,而且新旧程度也很难辨认,因此从当时社会人们的消费水平看,干这行确实有利可图。估衣铺买到一批估衣后,分别以单、夹、皮、棉以及被褥等类各置箱柜,存放库房,不洁净的衣物也只稍加晾晒而已。
吆唤做宣传是估衣行的特殊经营方式,清代诗人崔旭(1767—1845)写有竹枝词《估衣街》:“衣裳颠倒半非新,挈领提襟唱卖频;夏葛冬装随意买,不知初制是何人。”[46]此词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昔日天津估衣街唱卖估衣的情景。当年,人们把估衣铺伙计在推销中使用南腔北调、合仄押韵的诙谐吆喝,称为“喝估衣”。
图5-2:天津估衣
取自由国庆著,田恒玉图,《津沽旧市相》,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12。
谱例5-12:天津河北区叫卖歌《喝估衣》
估衣叫卖有的是一人唱的,有的是两人一唱一和的。天津估衣铺不像一般店铺等主候客,而是采取主动吆喝,把想卖出的估衣,当着围观的顾客面一件一件抖开,反过来掉过去地叫卖。估衣行认为三分货色七分卖,货品卖得好不好,快不快,全在会卖不会卖。所以“喝估衣”吆喝声是极具特色、合仄押韵的曲口叫卖,吸收民间说唱,穿插大量的“现挂”及多变的“活词”。
谱例5-13:天津市区叫卖歌《卖估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