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北京吟唱调

二、北京吟唱调

在民歌的各个种类中,吟唱调与语言的关系最直接、最紧密,是与自然语言、语调贴近的歌唱方式,古人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北京地区的吟唱调种类繁多,有叫卖歌、儿歌、吟诵调、哭丧调、哭嫁调、更夫调、乞讨调等。吟唱调是实用性强、接近日常生活的小调。

北京吟唱调在旋律的线条与音程关系上,受到了北京本土语言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

1.北京叫卖歌

辽金以来北京是中国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城市,人口密度大,商业活动种类繁多。北京地区商人为了推销商品,创造了富有地方风格的方言广告——叫卖歌。通过唱调子,有介绍商品种类的、商品功能的,有进一步鼓吹自家货的优点的,这是活生生的广告。如今电商冲击的时代,很难再现当时的音乐文化。

北京地区的叫卖歌可以分类为,推销各种食品、蔬菜水果、点心小吃,卖各种家用杂货,修理个人器物,还有收破烂、以旧换新等不同的种类。其中每一类又可以分成许许多多的小类,如卖食品的有卖冰糖葫芦、卖花生、卖西瓜、卖桃子、卖葡萄、卖大海棠、卖咸菜、卖元宵、卖饺子、卖包子、卖年糕、卖香面、卖臭豆腐、卖硬面等。这各种叫卖声,仿佛带我们穿越到老北京那个年代,即使回不去,至少从中可以看到京城风情素描。正如胡助在《京华杂兴诗》中描绘,“贩夫逐微末/泥巷穿幽深/负载同呼叫/百种闻异音”,不仅“听唱一声而辨其何物品者”,还可以知道“何人担市也”[11]。在老北京听到叫卖声就可以知道卖什么,还可以知道商人是谁,所以叫卖声不仅唱出了所卖商品品种,还给人们传达更多的信息。民国时期闻一多写了首诗《叫卖歌》生动风趣地描绘了那段回忆,“朦胧的曲巷群鸡叫不醒/东方天上只是一块黄来一块青/这是谁催少妇梳妆/白兰花/白兰花/声声落入玻璃窗”[12]。诗中闻一多把卖白兰花、薄荷糖、莲蓬与梳妆的妇女、午睡的小孩、读书的老先生糅合在一个画面中,展现了民国时期京城的生活。

老北京的商业活动可分为定点设摊和走街串巷。不同的商业形式,影响叫卖歌的音乐结构。摊位有固定位置,可以长时间在一处叫卖,所以他们的叫卖可以比较长,结构也相对完整。而走动的商人,其叫卖调相对短小,大多只有一两个乐句。如,《卖香瓜》《卖西瓜》。

谱例5-1:崇文区(现已并入东城区)叫卖歌《卖西瓜》

谱例中的《卖西瓜》的叫卖歌就一句,边走边吆喝告知,走街道不用多告知如何好,比这更为重要的信息是卖西瓜。叫卖的是西瓜,这是叫卖的重点,所以调子拉长的是瓜音,而不是如何好吃如何便宜。但顺便也提了“包了圆儿”,提示多买可以优惠,非常实惠的叫卖歌。

糖葫芦是京城小孩喜爱的食品之一,《霸王别姬》电影中冬天吃上甜甜酸酸糖葫芦是小戏子的梦想,一串冰糖葫芦承载着多少孩子们的故事。这种叫卖歌仅有一句半句的旋律,甚至只是旋律的雏形,还没有构成曲调结构,更多的是夸张的语调构成了音高,如谱例5-2“大糖葫芦”中“葫”是核心词,所以强调提高音高形成五度大跳,且这是仄声,迅速回到起始音宫音。

谱例5-2:西城区叫卖歌《卖糖葫芦》

下面这首卖香瓜比前一例子要长一些,由两句构成,上句告知“旱香味儿的”,香瓜如何香甜,“好吃的”、像“竹叶儿青的”。商人做足了广告,他卖的香瓜品相好,又好吃还香,这歌唱得着实让人想去购置,应了那句谚语,“老王卖瓜自卖自夸”,真是“卖瓜没有说瓜苦的”。

谱例5-3:崇文区叫卖歌《卖香瓜》

叫卖歌是富有本地特色的民歌,在音乐上曲调与方言音调紧密结合。起初说再到叫,唱出来成调逐渐发展成为叫卖歌。这叫卖声是昔日京城精彩风景之一,串胡同走街商贩有感召力的吆喝声招徕了生意,也为北京增添了一道华丽风景。

2.吟诵调

吟诵调是吟诵的歌调,春秋战国时期,吟诵成为各诸侯国宫廷的重要文艺活动[13]。汉代吟诵诗文典籍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之一,《汉书·艺文志》曾记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吏。”[14]魏晋时期,一些文人已经开始论述诗词的音乐之美,西晋陆机《文赋》中就有“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的论述,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道:“是以声画妍蚩,寄在吟咏,滋味流于字句,气力穷于和韵”[15]。唐宋时期,吟诵诗词成为时代潮流,诗词与音乐的结合更为完美,一些文人甚至引入民歌小调的演唱技巧,如刘禹锡《竹枝词》,使吟诵调迅速发展,广为传唱。到了元代,元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曲子词开始繁荣。明清时期,出现了《百家姓》《三字经》等启蒙性质的吟诵读物的私塾调,吟诵调受到了戏曲音调的影响,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近代,由于新文化运动和西学东渐的影响,吟诵活动迅速退缩到少数知识分子的阶层和私塾,还有少数西方文化影响的劳动人民之间。所幸20世纪90年代起人们开始关注这一古老的吟诵形式,并进行普及及推广和学术研究,代表人物如北京戴学忱、湖北侯孝琼、河南华种彦、常州秦徳祥、台湾王更生、天津叶嘉莹等。

北京的吟诵调是可以吟唱,也可以诵唱的歌调。吟诵调是将字音拉长而改变语言的节奏和声调,从而形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16]。其歌调的字音拉得较长,句末和顿末的音尤其如此,音顿内两个音之间有时也可以有较大的拉长,最重要的是,拉长的字音总是应和着乐调固有的节拍,并随着乐调轻重缓急和抑扬起伏的变化而变化,即在一定程度上要改变自身的声调。所以,歌调具有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过去小孩启蒙,到家学、私塾学习,都要学习吟诵古典诗词和文章。可见古代文人从小开始,就在音乐的熏陶中学习诗词,与现代学语文迥然不同。北京是辽金以来中国的中心城市,20世纪末音乐学者采风搜集到了不少北京的吟诵调,如《悯农》《三字经》《千字文》等。

从启蒙角度看,吟诵调不需要伴奏,且受到方言的影响极大。其音高、节奏与方言结合得非常紧密,同时也受到吟诵者个人的文学修养、音乐知识、嗓音条件、诗词音韵、诗文情趣等诸多方面因素影响,因此吟诵调往往呈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启蒙吟诵诗文主要有私塾先生与学童,他们之间嗓音条件不同,往往吟诵出来调性相差五度左右,所以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调性概念。但在北京地区吟诵调有共同音调或核心音,如昌平的《悯农》。

谱例5-4:昌平吟诵调《悯农》与《山村咏怀》

昌平《悯农》的核心音是角音,以角音为中心,依据字音的平仄有规律地上行与下行。如“锄”字音基本定音为角音,“禾”为平声,自然上升,而“日当午”包含两个仄声,所以下行落音在徵音。这样的排列具有特定的走势与旋法,《悯农》与《山村咏怀》旋律走势基本是相同的,可见老北京昌平启蒙吟诵调具有基本的音乐形态,孩童学习过程中依据内容更换启蒙课本吟诵。吟诵调根据速度和节奏的快慢,大致呈现出快吟与慢吟,如《三字经》。

谱例5-5:昌平吟诵调《三字经》

《三字经》作为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老北京传统启蒙中是重要的教科书。纵观中国古代经典,《三字经》为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美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三字一句的《三字经》孩童吟诵朗朗上口,其节奏欢快,是为速度较快的快吟吟诵调,而同为启蒙经典的《千字文》,比《三字经》稍微慢一些,呈现出中板的速度。《三字经》与《千字文》吟诵实践中速度不同,主要因为《三字经》为三字一句,《千字文》四字一句。逐文吟诵过程中形成的诗歌节奏,决定了其速度。

谱例5-6:昌平吟诵调《千字文》

中国文人认为诗歌是有节奏的[17],而这节奏取自于事物运动的普遍现象。诗歌中所指的节奏是语言的节奏,即有时间间隔及语言形式的反复。其中时间是诗歌节奏的基本条件,语言形式反复是诗歌本质的一个特征。诗歌节奏不仅中国有研究,国外诗歌也在分析,例如古希腊与古罗马诗歌,利用音节的长短形式在大致相等时间里反复来构成节奏,这是“音节·长短”的节奏。其中“音节”占有一定的时间,表示一定的时间间隔,长短音形式表示诗歌节奏的本质特征,根据诗歌长短特点简称为“长短节奏”。在英语、德语、俄语等语言的诗歌中,则利用重轻音形式表示节奏的本质特征,诗歌节奏也简称为“重轻节奏”。一般语言学认为,“语言中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和音色造成语言的节奏”[18]。语言中除了重轻和长短语言特征可以构成节奏外,高低和顿歇等语言特征也可以构成节奏。

北京吟诵调中节奏为长短节奏,《三字经》以三字音为基本单位,组合成短短长类型,如“人之/初——性本/善——”,依从字调结合北京音调,促成了两短一长的长短节奏类型。而《千字文》以四字音规律、八字音小反复、十六字音大反复为基本特色,八字给顿歇,十六个字音大停顿。基本节奏类型是三短一长、七短一长的长短节奏类型。

北京流传较为广泛的还有《六言杂字》,这是教儿童识字的读本,以韵语编成,六言成句,读来顺口。从内容来看,多是生活中的常用字,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劳动技艺、文房四宝、荤素食品、为人处世等方面,涉及面广,可谓包罗万象。从这些方面可看出,其教育对象主要是中下层子弟。如“勤俭富贵之本,懒惰贫贱之苗。三教九流固好,无如耕田为高。”显然是面向农家子弟的。

作为识字课本,所编的主要是生活、生产中的各种名物以及少量的人际交往内容,所以封建糟粕相对较少[19]。即使如此,《六言杂字》中也未能完全摆脱封建伦理道德的宣传。

谱例5-7:昌平吟诵调《六言杂字》

音调一般在句末和顿末的字音上拉长,就字音拉长而言,吟调和歌调有类似性,所以吟调更具有语音的节奏,是接近音乐节奏的语言艺术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