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京津冀民歌精品
民歌文化产业化的先导是观念创新,民歌文化产业化魂魄是科学创意。而民歌文化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是作品创作,因为民歌文化毕竟要以民歌作品表演为基本载体。没有好作品,民歌文化产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必须在传统民歌基础上,打造民歌精品。
近年来,中国创作了深有影响力的民歌精品。如蒙古族民歌《吉祥三宝》《天堂》,西藏藏族题材的《阿姐鼓》,被世界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华纳买下全球版权,先后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赢得了广泛赞誉,英国《Q》杂志评其为年度五张“最佳世界音乐唱片”之一。广西地区根据民歌《刘三姐》创作出了大型音乐剧《印象·刘三姐》,贵州有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云南有《云南印象》,山西有说唱剧《解放》。单说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就带动了阳朔4500人的就业,阳朔景区土地价格过去每亩3万元飙升到每亩200万,是“一个念头致富一个地区”的典范,其中核心部分是打造艺术精品。
京津冀民歌文化产业化创作的精品,应当是既有高超的艺术水准又有良好的市场效益,能够做到专家认可与市场“热卖”双赢的消费性民歌。精品民歌的“作品受到市场欢迎、社会宠爱和受众青睐,无疑是成为真正精品的重要参照”[4]。符合此参数的京津冀民歌精品有,资深艺术家闫肃作词、姚明作曲的《前门情思——大碗茶》,由李谷一在春节联欢晚会演唱这首歌而深受大众的喜爱。由此可见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就是财富。
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打造民族文化精品,2016年起,河北省文化厅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财政服务与支持,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过程中,把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有关的项目合理纳入预算范围,并向省财政厅申请新增“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专项资金”,确保各项工作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同时,作者建议有必要建立完善统一的民歌文化市场体系,共同培育和扶持民歌文化消费,为京津冀三地民歌文化协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注释】
[1]马凌云.河北民间音乐[M].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17:3.
[2]马树春.西部民歌文化资源产业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9.
[3]方李莉.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J].开放时代,2005(5):79-93.
[4]陈学璞.广西当代文学的产业自觉[N].广西日报,2005-09-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