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津小调概述
天津小调作为一种地方艺术,同样与本地区人民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反映着天津区域特色的音乐行为与本地民俗生活之间的种种联系,这些联系体现在天津人社会风俗、经济活动、宗教信仰、民间游艺和历史传递等民俗活动对歌唱的运用上。随着天津大都会的发展,传统的天津民歌乡间传唱的场面已经几乎看不到了,但是通过逢年过节举办的庙会依旧可以窥视出天津小曲诞生时的光景。
天津卫成名,源于“燕王扫北”。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在北京、天津一带戍边,他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卫,那些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及其家眷成为天津卫当地上层,带来了江淮文化以及当地方言。
清代以来,天津成为通商口岸,吸引了周边各省人口往天津聚集,同时作为直隶总督府所在地,也成为淮军的大本营。民国以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影响力继续扩大,周边人口加速涌入。在人口迁徙的过程中,民歌也带到了迁徙地,从而导致周边地区民歌在天津的融合,并结合天津本地的地缘特色、方言语音、民俗活动等,形成了具有混合型特征的天津民歌。
天津津南区葛沽镇,是历史上华北“八大古镇”之一。此地流传下来的葛沽宝辇花会(每年初二开始到正月十六),依旧是当地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它包括耍乐会和座乐会,耍乐会有竹马、旱船、高跷、龙灯、梆子、侉戏等十几道花会,座乐会则由八架凤辇和两架灯亭组成。此外,辇会主要有设摆、接驾、送驾三个环节,其程序主要包括:抓阄排档、海报通晓、焚香祷告、踩街表演、回銮接驾、三进宫等表演程式。繁杂的仪式和精心的表演,都在表达当地独特的女神信仰体系和文化氛围。天津民歌就是与这种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相伴相生的。
天津时调源于明清时期在天津流行的民歌小调,包含多种天津地方民歌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调。早期统称为时新小曲,清末称为时调,20世纪50年代初始定名为天津时调。早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行的《霓裳续谱》,就记载了当时在天津、北京一带流行的各种曲调30种,俗曲622支。清代,随着漕运和天津城市的发展,各地的民歌小调纷纷流入天津,如:拉哈调、怯五更、淮调、鲜花调、后娘打孩子等。它们以及天津土生土长的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大数子在清末被统称为时新小曲,后来又被统称为时调。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靠山调、鸳鸯调、悲秋等曲调,在天津出现了“家弦户诵,著称一时,且多将当日事实谱曲”的盛势;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末是繁盛时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由于传统曲目不少是反映妓女生活,在演出中有许多低级、庸俗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对该曲种进行全面深入改革创新,对靠山调进行调整,完善了其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