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西河大鼓

五、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鼓书及鼓曲形式,是传统曲艺曲种之一。普遍流行于河北境内并流传于周边河南、山东、北京、天津、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在流传过程中曾有过“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河间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称,20世纪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发展而来,一般认为创始人是木板大鼓艺人马三峰,起源时间约在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早期,西河大鼓以说唱中、长篇书目为主,如《杨家将》《呼家将》等。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著名艺人,产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赵(玉峰)派,以及20世纪40年代由马增芬及其父马连登创立的专工短段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铜板和书鼓说唱,另有专人操三弦伴奏。其唱腔简洁苍劲,风格似说似唱,韵味非常独特。西河大鼓的传统书目,有中长篇150余部,小段370余篇。内容大部分是历代战争故事、历史演义、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神话故事和寓言笑话等。其中不少书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情节曲折,语言生动,继承了中国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西河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的“弦子书”和“单鼓板”。“弦子书”源于“鼓子词”,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冀中农村十分流行,艺人怀抱弦索或三弦,自弹自唱,说白相间。“单鼓板”又名木板大鼓,源于“词话”。据传,清代乾隆年间,保定府艺人刘传经、赵传璧、王路三人,将“弦子书”和“单鼓板”合档同台,鼓、板、弦三者并用,民间艺人纷纷效法,遂在冀中流行起来。

西河大鼓滥觞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首创艺人当推马三峰。马三峰(生卒年月不详),本名马瑞合,诨号三疯子,高阳县人。师承河间木板大鼓艺人白玉福。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不仅巩固完善了木板大鼓与弦子书合二为一,鼓板弦乐并用的伴奏体制,又将小三弦改为大三弦,以增加音量,扩大音域。将木质简板换成钢质月牙板,改进了音质。同时,还将木板大鼓只有一板一眼的板式,扩充为头板、二板、三板等板式,又将皮黄、梆子、老调以及冀中民歌、俚曲的音乐融入大鼓的唱腔,创立了双高、反腔、紧五句、一马三涧等新曲调。从而形成了西河大鼓的基本形态。这一演唱体制,后被其门徒朱化麟(1866—1941)、王振元(1853—1917)、王再堂(1865—1942)继承和发展,使西河大鼓逐渐发育成熟,其中朱化麟的贡献似乎更大些。他在行艺过程中,广泛收集当地民歌小调,并学习武术,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经验。以此为基础,将马三峰的改革成果进一步强化,使之更加规范。朱化麟的艺术风格追求“帅”“巧”“俏”,行内称之为“朱派”。而王振元的艺术风格则以嗓音洪亮、气度豪迈著称,行内称之为“王派”。

至辛亥革命前后,由木板大鼓向西河大鼓的转变已然成熟,在农村以“赶庙会”的方式说唱中篇书为主,在河北省农村普遍流行,有部分艺人进入城市谋生。与其发源地最近的城市便是天津,最早到天津的演员有张双来、焦永泉、焦永顺、张士德、张士泉、白文生、白文明等,当时尚无西河大鼓之名,仍沿用在农村的叫法,称为“犁铧片”或“梅花调”,也有的就叫“说书”。

1924年,易县的王凤咏在天津“四海升平”与刘宝全等名家合作,在写海报时,因天津已有金万昌演唱的梅花大鼓(也称“梅花调”),为区别起见定名为西河大鼓。因为这个曲种来自大清河、子牙河流域,天津人习惯称此两河为西河和下西河,故而得名。虽然这是在一种偶然的情况下定名,但由于它符合曲种的实际情况,而得到同行的认可。

西河大鼓进入天津后,最初在西城根儿一带“撂地说书”,后来移进草创时期的说书棚,以书馆、茶社为主要演出场地,逐步发展成为说唱长篇书的形式,使许多演员在“书路”上不断提高,其唱腔反而放在次要地位,这样的结果,使一部分人弃唱改说,成为评书演员,如咸士章、张起荣、张树兴、赵田亮等。这些人改说评书以后,仍以原来鼓书的“书路”进行表演,一般来说缺乏评书那种细腻的描绘、知识穿插和对书情书理的评论,但却能以情节紧凑为长,也能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与评书形成平分秋色之势。

另一部分人则以演唱短段为主,参加各种综合曲艺场演出,他们在原有的小段的基础上,又向当时流行的京韵大鼓等鼓曲学习,运用西河大鼓曲调,演唱固定的脚本,在唱腔上加以丰富,提高了演唱技艺,演出于综合曲艺场。如往返京津的焦秀兰、焦秀云,从北京定居天津的马增芬、马增芳及王艳芬等,都在发展西河大鼓的短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至20世纪30年代,在天津又出现了以赵玉峰为代表的“赵派”;郝英吉及其子女(郝庆轩、郝艳霞等)所形成的“郝派”;新中国成立前后又有以马连登、马增芬父女为代表的“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纷呈,展现出多彩多姿的艺术风格。

自民国初期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西河大鼓进入兴旺时期,涌现了一批诸如李德全(1869—1932)、王云峰(1869—1937)、魏聚奎(1875—1946)、赵玉峰(1894—1971)、蔡宝光(1898—1976)等颇负盛名、各具特色的演员。

李德全原坐科弦子书,后发现西河大鼓的长处而改唱西河大鼓。在行艺中,他首创了二板尾腔,规范了常用曲调,从而创立了西河大鼓之“北口”,行内称之为“李派”。王云峰的特点是“俗”,即书词通俗、书理易解、书道好记,颇受市民阶层欢迎。魏聚奎的艺术风格是质朴而不失典雅,委婉而不减真挚。赵玉峰则因曾深交评书艺人梁殿元,结识京剧武生高福安,得以将评书之“扣子”和京剧之“身段”引入西河大鼓的演唱中,颇合京津时尚,被行内誉为“赵派”。蔡宝光既学“朱派”之巧,又学“王派”之冲,遂成自家风格,一时声名鹊起,在保定一带影响极大。1962年,随着3000多名农村职业艺人被全部下放农村,省曲艺学校被解散,西河大鼓的发展一度受到挫折。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传统书目失传。改革开放后,西河大鼓逐渐复苏,西河大鼓的创作和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批新人脱颖而出。1984年,保定的刘晓梅在农村演出新中篇书《莲花魂》,受到领导的重视和鼓励,并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扩大了社会影响。一些世代说书、家学深厚的艺人,如任丘的刘焕章、沧州的刘风喜等,也都重新活跃起来。天津曲艺团又有青年演员郝秀洁(郝艳霞之女)、杨雅琴等。杨雅琴专攻短段,郝秀洁则是长书、短段兼演,都成为天津观众熟悉的演员。

西河大鼓一人说唱称“单口”,两人合演称“对口”。表演分为“说书”和“唱段”两类。前者为中长篇,有说有唱,后者是小段,只唱不说,如马派则专攻小段,内容有民间故事、历史演义等,如《封神演义》《薛家将》,现代题材《林海雪原》《地道战》等。

西河大鼓音乐属于板腔体,其板式有头板、二板、三板三大类。头板为一板三眼,4/4拍,包括起板、慢头板、快头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山等腔体形式;二板为一板一眼,2/4拍,包括起板、慢流水、快流水、双高、蜻蜓三戏水、反腔、叠句腔、垛子句、十三咳、哭相思、下扎腔、上走腔、溜腔、海底捞月等板式唱腔;三班为有板无眼,1/4拍,包括慢三板、快三板、三板小反腔、乍口和尾腔。其连接规律通常是:头板—二板—三板—尾腔,二板转三板后速度多由慢渐快,在临结束时推向高潮。西河大鼓的调式依三弦伴奏把位而定,分上把唱:角调式,中把唱:徵调式,下把唱:宫调式。句式均为上下句结构。

头板、二板、三板这三种板式是西河大鼓唱腔慢、中、快的基本节拍。在这三种板式基础上构成了若干个唱腔,这些唱腔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曲调及格式,并有了约定俗成的名字,从而构成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据说这些专用唱腔原来有30多种,后来有的不常用,有的少用或者不用了。后来见到的大致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树、流星赶月、双高、海底捞月、反腔、上反腔、中把腔、下把腔、走腔等。艺人们将这些唱腔称为“曲牌”。正是这些板式和这些“曲牌”的有机联结,形成了西河大鼓唱腔音乐独有的风格特色。

三种板式有各自擅长表现的功能及相应的专用唱腔,头板为慢板。其节奏缓慢,旋律舒展,主要用于唱段的开始部分,多表现抒情及唱景,或交代事件起因等。头板的唱腔有起腔、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蚍蜉上山(亦称蚍蜉上树)、流星赶月等。

二板也称流水板,中速或中速稍快。二板节奏快慢运用较为灵活多变,是西河大鼓唱腔的主体板式,二板可以独立使用。在与其他板式结合时二板主要用于唱腔的开始和中间部分,适于叙述故事。二板的唱腔大致有上把腔、中把腔、下把腔、双高、海底捞月、悲腔、反腔、下扎腔、梆子穗、走腔、拉腔等。

三板也称上板,速度快,节奏急促。它主要用于唱段后部的高潮部分,适于表现事情紧迫、情绪激动的情形,三板的唱腔大致有三板、乍口、收板、数板等。另外,三板中也包括散板。

西河大鼓的专用唱腔,有的是上下两句结构,如起腔、流星赶月;有的是多句式,如紧五句、慢四句;更多的是单一句,如一马三涧、蚍蜉上山、反腔、下扎腔、走腔、梆子穗等。这些单一句曲调或用于唱腔的上句,或用于唱腔的下句,或用于腔与腔的过渡,或者用于某唱段的开始与结尾。虽然在上面将这些唱腔分别放在三种不同的板式中,但在实际运用时,可根据需要将板式加以变化,如一板三眼的唱腔,可变为一板一眼。一个起腔有头板、二板两种板式。紧五句有以一板三眼记谱;也有以一板一眼记谱的,头板,二板的顺序也可相互置换,等等。由此可见,专用唱腔的曲调是基本固定的,板式则可根据演唱的速度及故事发展的需要做些必要的调整。

从西河大鼓基本腔调来看,西河大鼓唱短段的演员,一般皆站立演唱,书鼓用长腿支架。说大书者略有不同,演员面前摆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矮架书鼓,并一块醒木、一把扇子,桌后有一椅,说时可站可坐,而唱时大都起身表演,弦师则坐在演员左侧桌旁。西河大鼓有它的基本腔调,一般的结构为头板—二板—三板。头板速度缓慢,节奏变化不多,一板三眼,只用于全唱段的开始,或抒情写景或介绍和交代故事梗概。二板也叫流水板,速度可快可慢,曲调平稳、流畅。一板一眼,基本是平铺直叙、按字行腔,有时加用花腔。三板由二板蜕化而来,也是一板一眼,没有花腔,常用在一个唱段的高潮或结尾,能制造紧张的气氛。为了表现各种情感的需要,还创造有多种曲调和花腔,如悲调,用于表现悲哀、愁苦的情绪:“双高调”,多用于二板之中,可描绘景色,曲调比较低沉、压抑;“海底捞月”,用于表现喜怒等激动情绪或某些曲调的结尾;“窜板”,表现紧张、危急的情节。

当地的西河大鼓艺人“祖传三代”板鼓说唱,从小就跟随父亲走南闯北,把祖传的曲艺传承下来,演出释文(唱词)可以阐述人的一生,即从母亲怀孕开始,讲述出生、成人、结婚成家、祝寿等,一直到亡故为止,另外还有宣扬善事,歌颂人民生活,教育人们热爱生活、多做善事等内容。唱词语言为河南方言,曲调比较自由,据传授人讲,板鼓说唱曲调跟河南旱船表演中演唱的曲调相似,由于传授人不能说明曲调名称,故不能尽述。板鼓说唱表演形式比较单一,舞台表演流动不大,但唱词内容丰富,曲调也较优美。

西河大鼓的唱腔音乐,是以冀中语音的自然声韵为基础,吸取某些民歌小调的音乐语汇发展而成的。在音乐结构形式上,约有30余种依附于主曲的乐曲和乐句的唱腔,分别归纳在三眼一板的头板、一眼一板的二板和有板无眼的三板三种板式中,在速度上都可作大幅度的伸缩,有的还派生出多种变格唱法,唱腔和谐流畅,生动活泼,似说似唱,易唱易懂。属于头板的唱腔有起板、紧五句、慢四句、一马三涧、快头板等;二板的唱腔有起板、流水板、双高、海底捞月、反腔、蚍蜉上山、梆子穗、十三咳等;三板唱腔有散板、紧流水、窜板、尾腔等。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大体上体现在流水板中,二板起板是流水板的中把唱和下把唱的伸展,头板起板是流水板的发展变化,其他大多数唱腔也都与这几个唱腔有着一定关联。

清朝道光年间,河间府的艺人在木板大鼓和弦子书的基础上,吸收戏曲、民歌和民间叫卖声,对原来的唱腔加以改革,将伴奏乐器小三弦和木板改为大三弦、四胡和铜板,初叫“犁铧片”“梅花调”,光绪年间定名为西河大鼓。曲调分头板、二板、三板,唱词一般是7字句和10字句,表演讲究手、眼、身、法、步,演员一人站唱,自击鼓板,有三弦、四胡伴奏,使说、唱、作、伴奏配合得当,中间分为几个回头。

西河大鼓的唱腔发展,首先需要把西河整体唱腔划分成两个种类:一个是西河本体唱腔,包括起腔以及上把位、中把位、下把位、甩腔等,它们都是从同一个基本调子发展来的,代表了西河的原始本体部分。它们的板式(节拍)形式有头板(4/4拍)、二板(2/4拍)、三板(3/4拍)。其中二板形式的上把位、中把位、下把位唱腔习称为流水板。

另一个范围指一马三涧、双高、梆子穗等花腔,它们其中主要的部分是西河大鼓唱腔里最初所没有的,是艺人们为了丰富西河唱腔、增加唱腔的色彩性,从西河以外的姊妹艺术唱腔中摄取,又在长期实践中融合在西河中的;也有一部分是从西河内部变化发展出来的,但由于明显的华彩性而划归在花腔里。这两类唱腔比较起来,前一类是西河的主体唱腔,它们构成西河大鼓的主躯干。研究西河大鼓唱腔是如何在板腔体这一特定结构下发展的,也主要是针对前一种情况。

西河大鼓是板腔体,在西河大鼓的本体唱腔内,有一个曲调是最基本曲调(其他腔调均由此而衍生、发展)。西河大鼓的基本曲调与京韵大鼓等板腔体曲种有所不同,京韵大鼓的整体唱腔是单一的调式——宫调式(虽然有少量徵调式乐句,但并未形成徵调式乐段),这与基本唱腔(平腔)的宫调式是一脉相承的,调式关系比较简单。而西河大鼓的调式关系较为复杂,整体唱腔的调式是成段落型的以徵、宫为主的调式交替形式,即下把位、中把位的交替,每个把位常是连续几个乐句。在西河大鼓界,艺人们为三弦伴奏方便,习惯将落尾音归为“把位”称呼。落音3为上把位,落音5为中把位,落音1为下把位。中把位和下把位由于具有调式的稳定性,故实际是徵调式和宫调式。但上把位尚不足以确定为角调式。

西河大鼓华彩腔调类唱腔的主要部分来源于西河以外的姊妹艺术(西河大鼓奠基人之一的朱化麟演唱“双高”时,常有插话解说云:众位,这个腔调是从“西城调”里摘来的,因此叫作“双高慢西城”——摘自钟声《西河大鼓基本曲调与发展》),经长时期磨合,已经与西河风格相统一,但仍保留了一定程度的自身色彩,如调式、句型结构等。正因如此,才博得西河艺人们的钟爱,被用来丰富西河唱腔;此外也有一些是由西河本腔里变化发展出来,由于具有明显的华彩性并形成固定的模式,也被冠以名称当作特殊的华彩腔调应用。这些唱腔可有两种划分方式,一按板式划分,它们也有各自的板式形态,有的是固定一种板式,有的可以变换板式。二按句型划分,它们有的是单句唱腔,其中有上、下句之分,有的是多句体的乐段,包括两句体。

华彩腔之一属于单句上句体的主要有,“一马三涧”的头板,商调式。特点是最末尾一字唱腔拖长,三次落在2上。“梆子穗”是二板,徵调式。“反腔”为二板,商调式。“满山芳艳”是二板,徵调式。华彩腔之二属于单句下句体的主要有,“海底捞月”可有二板、三板两种板式,宫调式。“蚍蜉上山”通用于头板、二板、三板各板式,宫调式。“十三咳”二板是宫调式。华彩腔之三属于多句体段落的主要有,“悲腔”两句体,徵、宫交替调式。“双高”是二板,句子较多,落音通常是3、2、6。“哭相思”悲调为二板,徵、宫交替调式。“蚂蚱蹬腿”为商、宫交替调式。“嘎腔”是两句体,宫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