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乐亭大鼓

四、乐亭大鼓

河北小调中不同于京津地区民歌的特色小调有乐亭大鼓。俗称“说书”的乐亭大鼓,是在为民歌《清平歌》配调的基础上,规范为书词程式,再加以鼓板和三弦伴奏,而逐步形成的北方俗曲鼓词。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代初期,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爱唱“清平歌”,乡间也流行散曲类小调。后来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不相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之后,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约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道光三十年(1850年),大鼓艺人温荣将木板改为两片铁制简板,称“梨花板”(犁铧板之谐音),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农具犁铧之尖磨制而成,形如半月,夹于指缝间,敲起来叮叮铃铃,或哑、或放、或单、或双,加花变奏,意境轻快,艺人皆效而用之,故流行开来。

图5-4:河北乐亭大鼓伴唱用乐器——梨花板

温荣遂得“温铁板”之称。后学弟子纷纷拜其为师,温荣遂将原来流派繁杂之众多艺人一统门下,并建宗谱称“清门”,其艺人称“清音弟子”,分十代:即玉、月、德、来、学、文、智、华、飞、开,从而乐亭只有清门一家。一次,乐亭县皇粮庄头崔佑文去京进奉,带温荣与皇上献艺,大被赏识,封予“顶子”,并钦定为“乐亭大鼓”。唱腔和曲调吸取于皮影、京剧和其他曲种中之优美唱腔,形成固定腔调——“九腔十八调”。乐亭大鼓说唱节奏上创出了慢、慢流水、紧流水、快、散、红、黑飞内、起飞落、收、留、转、数等14种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飞六字句、七字句飞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几十字之变格句式。清嘉庆年间,乐亭大鼓始流传于滦县与昌黎,进而迁安、永平(卢龙)、榆关一带。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营者日益增多,乐亭大鼓也传向东北。演唱乐亭大鼓,同样必须体现地方语音,用老呔话说唱。这让外地人听起来虽觉得别扭,但让本地人听起来却感到津津有味。民国六年(1917年),艺人胡少兰于唐山开辟乐亭大鼓演出场地,进而扩向汉沽,后来又进入津、京地区。民国中期,乐亭大鼓形成两大派:东路派,以韩香圃为代表。其唱腔善用丹田之气唱空腔,嗓音圆润,旋律婉转、柔美细腻,注重节奏鲜明、吐字纯正;唱调要求严谨规格,绝不因词害曲,因词折曲。西路派,以靳文然为代表。其唱腔嗓音粗犷,善于控制声音,重喷口、气口,巧用鼻音;以字润腔,力求字正腔圆,流利自然,重表演声情并茂。乐亭大鼓书目甚为丰富,约176部。其中长书有《杨家将》《隋唐演义》《呼家将》《岳飞传》《包公案》《三侠剑》等31部;中篇书有《回杯记》《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朋》《上坟》等17部;段子有《芦花荡》《双锁山》《白蛇传》《玉堂春》《西厢记》《蝴蝶梦》《王二姐思夫》《六月雪》《小姑贤》等107个;书帽有《耗子摔跤》《老财迷》《绕口令》等曲目。步入新时代创作的新作品再创新高,如李志勇的《鱼鹰和花猫》深受群众喜爱,成为河北小调经典之作。

【注释】

[1]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173.

[2]齐易.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44.

[3]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98.

[4]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南方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33.

[5]杨和平.民间音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60.

[6]伍国栋.中国民族音乐[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4.

[7]顾廷龙.续修四库全书1777[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5.

[8]常人春,高巍.北京民俗史话[M].北京:现代出版社,2007:242.

[9]刘侗.帝京景物略[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3.

[10]晚明小品文库:第3辑[M].上海:上海大江书铺,1936:83.

[11]中国民间曲集成北京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4.

[12]乐齐.精读闻一多[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181.

[13]马志飞,陈文革.中国传统音乐与名作鉴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192.

[1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1721.

[15]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342.

[16]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92.

[17]王力.祝酒歌的形式美[J].新港,1963(9).

[18]罗常培,王均.普通语言学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145.

[19]陆养涛.中国古代蒙学书大观[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69.

[20]雷群明,王龙娣.中国古代童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3.

[21]毕海,陈晖.北京童谣的文化教育意义[J].北京社会科学,2015(6):24.

[22]赵书.中国歌谣集成·北京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9:3.

[23]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2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46.

[24]洪长泰.到民间去:1918—1937年的中国知识分子与民间文学运动[M].董晓萍,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216.

[25]王瑞祥.童谣与儿童发展——以浙江童谣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279.

[26]萧放.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的营造——以宋明以来都市节日为例[J].西北民族研究,2010(4):3.

[27]王炳钧,等.空间、现代性与文化记忆[J].外国文学,2006(4):14.

[28]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

[29]林海音.在胡同里长大[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52

[30]老舍.老舍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291.

[31]金波.中国传统童谣书系[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2:2.

[32]董梦知.当代北京歌谣史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24.

[33]褚东郊.中国儿歌的研究[J].小说月报,1926(17).

[34]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全集(第3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

[35]泰勒·何德兰,布朗士.孩提时代:两个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儿童生活[M].魏长保,等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0:21.

[36]王文宝,王文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花:北京民间儿童游戏[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3.

[37]高国藩.中国民间文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231.

[38]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160.

[39]李秋菊.清末民初时调研究[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9.

[40]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曲曲艺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686.

[41]于林青.曲艺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190.

[42]王新同.北京琴书泰斗关学曾的传奇人生[J].火花,2016(12):4.

[43]刘书方.曲艺小段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42.

[44]王沥沥.中国民间音乐艺术[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1:214.

[45]刘炎臣.津门杂谈[M].天津:三友美术社,1943:87

[46]刘炎臣.刘炎臣文集[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5:240。

[47]中国歌谣集成编辑部.中国歌谣集成(天津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8:569.

[48]于树漫.民间儿歌及其传唱中的教育价值[J].大舞台,2015(7):129.

[49]孙光钧.天津民歌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788.

[50]刘昕蓉.天津城市民间文化之韵[M].天津:天津外语电子音像出版社,2014:91.

[51]刘书方.曲艺小段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64.

[52]倪钟之.中国民俗通志(演艺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63.

[53]中国曲艺志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天津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9:328.

[54]刘小凯.天津有个王毓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112.

[55]马凌云.河北民间音乐[M].秦皇岛:燕山大学出版社,2017:13.

[56]金红莲.中韩民歌《摇篮曲》旋律形态比较研究[J].民族音乐,2012(5):38.

[57]江玉亭.河北地方音乐[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9.

[58]金红莲.LMA分析昌黎地秧歌丑行当肢体动作艺术特色[J].科教文汇,2011(16):139.

[59]叶东旭.沧州南皮小调《放风筝》研究[J].北方音乐,2016(2):68.

[60]潘鑫.井陉拉花的历史探源[J].人间,2016(26):241.

[61]刘江元,王璇.永年正里小曲的音乐特征——以《四辈和玉妹》为例[J].文艺生活,2014(1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