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北小调概述
河北小调扎根于燕赵大地人民群众的肥沃土壤,吸收着丰富的营养,异彩纷呈,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河北小调在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许多小调不仅在河北传唱,而且在全国广为传唱。其中《小白菜》就是一首在中国流传极广,几乎家喻户晓的河北小调。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就是作曲家张鲁根据《小白菜》的音乐素材而创作,歌曲情景交融,词韵呼应,给人以美的享受。民歌中小调脍炙人口,代代相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河北的小调依据其内容和形式,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河北吟唱调、河北谣曲、河北时调与河北歌舞。河北四类小调常常相互吸收、转化、演变、借鉴,使其形成一种很难截然分开的现象。小调题材的划分比起别的题材划分略显难度,因为小调的音乐材料来源于谣曲、山歌、民间器乐、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题材形式;小调又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其来源丰富繁多,其应用场合丰富,比其他民歌体裁如号子、山歌要复杂得多。
河北时调是小调中最规范成熟的形式,意为“时兴小调”[55],时调一词最早见于明。特点是结构规整,变化丰富,讲究润腔。由于时调的表现功能富有弹性,它常被地方戏曲和说唱吸收,逐渐发展为曲牌。以河北及其他地区同名时调来看,对比异同及提炼特征如下,“孟姜女调”又名“春调”“梳妆台”“十杯酒”“思凡”,例如《孟姜女哭长城》。“剪靛花调”又名“剪剪花”“剪甸花”“靛花开”。例如南皮的《放风筝》《小看戏》《丢戒指》。“鲜花调”又名“茉莉花”“张生戏莺莺”,例如南皮的《茉莉花》。“银纽丝调”又名“银绞丝”,有《探亲家》《会亲家》,蒲松龄《聊斋俚曲》采用此调,极为口语化并擅长叙事,言语风趣。“叠断桥调”又名“跌断桥”“接断桥”。
在时调中,要区分同名异曲与同曲异名的概念。顾名思义,同名异曲是指曲名相同而乐曲不同;同曲异名则是相同的乐曲,曲名不同。如,同名异曲的有昌黎与南皮的《茉莉花》,同曲异名的有昌黎的《合钵》与《茉莉花》。燕赵小调的特点是乐风硬朗爽快,节奏宽疏多于密集,腔与字较平衡,歌速较快。曲体结构较长,五声徵、宫调式为主,商羽次之,角少见。
河北小调受到浓郁的地方方言影响,这是河北小调异彩纷呈的重要因素。秦皇岛山海关冀东地区,紧挨着东北,其小调特点受到东北二人转曲调的影响。唐山地区具有独特的方言,乐亭皮影、大鼓、评剧等传统艺术带动了小调的发展,《茉莉花》《放风筝》《捡棉花》等都具有唐山方言的特色。冀东南的邯郸、衡水、石家庄、井陉分别留着河南、山东、山西的方言,小调同时与这些地区方言与戏曲交融于一体,产生了独具一格的小调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