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津时调

四、天津时调

天津是水陆码头,来往客商很多,各地的民歌传到天津,受到了天津语音和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天津时调”中“时”是“合时”的意思[51]。光绪十一年(1886年)的《津门杂记》“杂耍馆子”条写道,“津门茶肆,每于岁底新正,添设杂耍,招徕生意,其名目有相声、时调小曲等类”[52],这里所说的时调小曲,就是天津杂耍馆子出现的天津时调雏形。早期主要流行于天津底层市民聚集的南市、河东地道外、红桥区鸟市、和平区等处的曲艺演出场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对靠山调等进行成功改革,使之成为主要的演唱曲调,并创作出许多精品节目。“文革”前期天津时调又一度陷入危机,时调在改革开放后重获生机,日趋振兴,一些传统曲调、曲目恢复上演。但近年来天津时调发展又面临严峻的考验,出现了某种程度上的生存危机,亟待扶持和抢救。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时调是天津独有的曲种,它产生于清末民初,1900年时已有专业艺人演唱。它最初只是人们劳动之余的演唱活动,清末民初以来流传于天津,主要在船夫、搬运工人、手工业者、人力车夫之间传唱,有靠山调、鸳鸯调、胶皮调等调子。靠山调据传原系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自乐唱的小调;鸳鸯调是男女相恋的情歌;胶皮调则是人力车夫等座时唱的小调,因天津人称人力车为“胶皮”,所以也叫胶皮调。这些来自民间的小调充满乡土气息,腔调高亢,词句通俗,韵味醇厚,很适合天津人的口味,因此旧时街头巷尾、工余饭后,经常能听到人们自弹自唱这些小调。

专业艺人出现后,对这些民间小调进行了加工、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生活,并深受人们喜爱的一个曲种,定名为天津时调。天津时调著名艺人有赵宝翠、周翠芝、谭俊英等人,其中佼佼者有秦翠红、高五姑、赵小福等。20世纪50年代以来,王毓宝异军突起,演唱反映新时代的新曲目,其嗓音洪亮、高亢,以后又有后起之秀,使这一曲种得以继续流传下去。

天津时调除《要婆婆》等少数二人对唱节目外,大多是一人独唱,伴奏乐器是大三弦以及四胡、节子板。它的腔调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喇哈调、落尺时调、落五时调等。另有外地传来的探清水河、怯五更、下盘棋等小调。天津时调唱词句式有以七字句为主的,有长短句相间的;板式有慢板、中板、二六板和垛子板,如靠山调中的“大数子”等,它的语音声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天津时调的传统曲目反映了天津人民的生活风貌。其中有欢快的《踢毽儿》《放风筝》;也有悲凉的《光棍哭妻》《后娘打孩子》;还有反映妓女悲惨遭遇的《秦楼悲秋》等。20世纪20年代以来有了职业歌手,有的在地摊、茶棚中演唱,常唱一些反映时事的曲目,如《民国六年闹大水》《直奉战》等。最早登台演唱时调的是兼演京韵大鼓的女演员赵宝翠,其后有高五姑、秦翠红、赵小福、姜二顺等著名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演员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等人一起对靠山调进行了艺术革新,丰富了唱腔旋律,增添了笙、扬琴等伴奏乐器,创作和改编了《摔西瓜》《红岩颂》《春来了》等新曲目。

天津时调曲调婉转活泼,通常一个慢板与一个快板反复选用,慢板部分用以描写介绍环境,有四句组成一段,强调托腔的韵味。而快板部分用以叙事,通过不同的音乐情绪,刻画不同的人物及事件。天津时调的快慢基本形式是三句,第一、二句是五字句,第三句是十字句,最好演唱方式是句句押韵。

靠山调

靠山调是当时流传在天津底层社会的调子,主要由码头工人、搬运工人、缝鞋匠及手工业工人,在劳动之余演唱,并成伙地参加喜庆宴会。早期伴奏乐器有三弦、四胡,也有人击打瓦渣来唱,所以也叫瓦渣调。另一说法是靠山调是修鞋匠人休息时,背靠山墙自娱自乐唱的小调。清末民初在天津出现了靠山调大王——秦翠红和艺人高五姑。

在音乐结构上有曲头、曲腹、曲尾,中间可以插数子或道白,整个曲子还可以重复,长于写景抒情、讲述故事,在表现内容上比其他调子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强些,所以靠山调成了天津时调的主要调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主要继承人王毓宝与弦师祁凤鸣一起对时调进行了一系列发展、提高、改革,首先删减了不适合的“粗鄙”之词,其次将天津口音改为北京语音,增加了唱腔的华彩,此外丰富了伴奏乐器,使得唱腔清脆婉转,华美俏皮,字音清晰,更为明快。

谱例5-15:天津时调靠山调《秋景》

《摔西瓜》是天津时调经典曲目,是由王焚根据民歌编词创作而成。故事叙述的是大姐听说情人得病急忙跑去探望,途中遇到下雨,不留神滑倒在泥水洼,弄脏了新衣裳,给情人带的虾、蟹也跑了,湿了大茶叶,撒了关东烟,还摔破了三个大西瓜。因怕别人看到笑话,赶忙爬起来跑回家去了。《摔西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津时调尝试改革创新的第一曲目”[53]

全段共22句,语言精练,风趣诙谐,民俗味浓,采用天津方言演唱。曲调用的是靠山调,创新了唱腔,增加了伴奏乐器扬琴、琵琶、胡琴、笙,加上原有的三弦、四胡共六件乐器,再一个创新是去掉了“场面桌”。之前唱时调,舞台上放置一张场面桌,限制了演员的表演,演唱《摔西瓜》,将场面桌去除,随着前奏音乐出场,一系列的创新,呈现出健康、优美新风貌。

谱例5-16:天津时调《摔西瓜》

演唱者王毓宝是天津时调杰出代表名家,1938年初登舞台,报刊即有署名文章,认为她天生秀质,为可造之才,是大有希望的后起之秀。王毓宝先生活跃在曲艺舞台上达77年之久,她用精湛的演技支撑了这个曲种的兴旺,使之得以健康传承。当然,因为她始终未停下改革创新的脚步,与时俱进,也使得她成为曲艺百花丛中一棵郁郁葱葱的不老松,一位颇受人民尊重的曲艺艺术家。纵观天津时调史,就是一部中国曲艺改革史。任何一个曲种,改革则兴,反之则衰,甚至会消亡。天津时调即是最好的佐证。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文化部门欲取缔时调曲种,原因是时调中的“老鸳鸯调”早期曾被称为“窑调”,多在妓院里演唱,曲目也多是表现妓女生活,并存在一些淫秽词句。为此,不少时调艺人转行或改唱其他曲种。王毓宝先生则不然,她自走上舞台,就唱干干净净的曲目《喜荣归》《七月七》等。新中国成立不久,又推出了反映现实生活的《改邪归正》《雨后花》《大红旗》等新曲目。

曲艺工作者王焚认为时调不能因为一个曲调而取缔,该曲种其他曲调很优美,只要进行改革,就会使其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有王毓宝这样的优秀演员。于是,1953年,王焚改编了河北民歌《摔西瓜》,请曲艺音乐工作者姚惜云、祁凤鸣和王毓宝先生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创新,更让王毓宝为演唱的实践者。她不负众望,与姚、祁二位先生共同研究,改革唱腔,原来一些低沉伤感的情调改了,一变而成为明快欢乐的情绪。过去的时调只用三弦、四胡伴奏,几人研究,增加了扬琴、琵琶、笙、低音胡和京胡等乐器,伴奏音乐的色彩因变得丰富而使气氛热烈火炽,“天津时调焕然一新。经两次内部试演后,于1953年首次公演”[54]。演出前,曲艺界有识之士一致认为,王毓宝先生演唱的是在传统时调的基础上经过改革后的新时调,并为其正式定名为“天津时调”。

图5-3:天津时调名家王毓宝
图片取自《中国曲艺志(天津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8页。

时调在流传过程中也具有“依声填词”的现象,这与过去乐府、词、曲现象相同,即某一曲调流行后,除了原有曲词之外,常被填写其他各种题材的曲词。张继光在《太湖船曲调考源》一文中指出,“某一曲调流行后,除了原来曲词外,常又被填以其他曲词,这是明清小曲常见的通性”。自明代中后期以来,时调的流传与创新过程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以旧瓶装新酒,即给原来曲调填上新的曲词;二是创新瓶装新酒,即另创新调新词。其中,以旧瓶装新酒在时调创作中是极为常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