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搬运号子
在河北地区的所有劳动号子中,搬运号子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搬运号子是人们在从事装卸、挑抬、推拉货物等重体力劳动时所唱的劳动号子 [10]。它是传统民歌体裁号子的一种,流行范围比较广泛。
根据其特点,搬运号子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装卸号子,这一类型的号子比较有名的是在我国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地的码头上,哪里有码头哪里就有工人装卸号,比如上肩号、扛包号等;第二类是推车号,比如安徽省的《拉板车号子》、天津的《推车号》等;第三类是挑抬号,这类号子包括抬筐号、起肩号、卸包号、装车号等,比较有特点的是上海的《四拼档号子》以及四川地区的《五金扛运哨子》等。
由于搬运劳动强度大,协作紧密,因而号子的实用性强,歌词大都为劳动呼号,实意词很少。多为领、和形式,少数有单人唱或对唱的形式 [11]。
在艺术特色方面,搬运号子的音乐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由于搬运号子始终是在往返走动的过程中进行演唱,所以其在节奏音型、旋律的起伏以及速度的变化上都是与劳动的步伐相协调一致的;(2)搬运号子在演唱方面采用一领众和的方式,领与和衔接紧凑,演唱中的声调肯定是高亢、嘹亮的,因为搬运号子都是在为劳动所服务,所以具有呼喊、召唤的特点;(3)在音乐曲式结构方面,搬运号子的音乐构成因素比较单一,其结构形式的变化较少,通常以2/4拍子为主,部分搬运号子会出现2/4、3/4交替以及4/4节拍。
河北地区的搬运号子主要分布在石家庄、保定、唐山等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地区,主要包括起斗号子、装卸号子,都是在日常的劳动生产中产生的,比如唐山滦县地区的《抬木料》《拉大件》《扛包号》等。
如谱例3-17所示,这首搬运号子是流传于河北石家庄地区的《拉斗号子》。这首搬运号子采用一领众和的方式进行演唱,2/4拍子进行,一领一和,衔接紧凑。9~12小节旋律不变,进行完全重复,只有唱词进行变化,唱词部分可以看出,非常简便、朴实,领唱部分唱词如“越拉越有劲”,应和部分为“哎、咳、哟”等虚词。
谱例3-17:河北石家庄搬运号子《拉斗号子》
如谱例3-18所示,这是流传于河北保定地区的装卸号子,整首号子篇幅很小,但是非常具有实用性,2/4拍,规整的节奏型,一领一和,唱词基本上都是劳动的呼号,没有什么实意词。这首搬运号子音乐结构简单、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具有明显的振奋精神、减轻疲劳的作用。
谱例3-18:河北保定搬运号子《装卸号子》
在河北地区,类似于保定《装卸号子》这样篇幅较小但极具实用性的搬运号子还有很多,比如谱例3-19、3-20所示安新县的《扛包号子》《装卸号子》。
这两首搬运号子非常精练,曲式简单,均为一句领唱一句应和,但是在劳动中很具有实用性。《扛包号子》是船上卸包的时候所演唱的,四个人一人一个角抬起来放在搬运者的背上;《装卸号子》的用途与《扛包号子》类同。
谱例3-19:河北安新县搬运号子《扛包号子》
谱例3-20:河北安新县搬运号子《装卸号子》
不论在北京地区还是在河北地区,也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号子,其最终的目的以及宗旨都是为劳动人民所服务,都是产生于人们的日常劳作,也服务于人们的劳作,这便是应合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用在劳动号子上便是“号子来源于劳动”。
劳动号子几乎都是在集体的劳作中产生,故而其喊号子的方式基本上都以一领众和的方式出现,这种方式既可以将劳动人民的劳动节奏以及力度进行统一,又可以在一领一和的方式中将劳动的疲惫感得到释放,从而提高劳动的效率,也为枯燥无味以及劳动强度大的劳作提供了一个适当的缓冲。
在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的现在,许多的人工直接劳动已经被劳动效率惊人的机械化所取代,劳动号子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
当人们所有的劳动都被机械所取而代之的时候,劳动号子便失去了其实用性的价值,便会逐渐被遗忘,进而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劳动号子这种艺术形式是历史的载体,从劳动号子中可以了解历史、回顾历史,所以应该对劳动号子进行整理、记录,尽可能地减少这种艺术形式的流失。希望本章节能够对北京以及河北地区的劳动号子的记录以及保护有微薄的贡献。
【注释】
[1]林文照.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综合卷[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108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国县情大全:华北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2:14-18.
[3]于敏中.日下旧闻考[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1081.
[4]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北方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58.
[5]杜亚雄.中国民歌地图:南方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146.
[6]杨和平.民间音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17.
[7]张琰.家传味[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5:94.
[8]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京西煤业[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568.
[9]江玉亭.河北地方音乐(上、下册)[M].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1.
[10]冯骥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代表性项目卷:上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66.
[11]杨和平.民间音乐[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