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会有不良反应吗
一直听人说“是药三分毒”,上面介绍了那么多精神科药物品种,是不是也有“毒”的呢?吃了这些药会有什么不舒服吗?如果出现不舒服,作为照料者又可以做些什么呢?特别是,坊间流传的精神科药物会“越吃越傻”,我们该怎么看待这种说法呢?
精神障碍患者长期服药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相关的不良反应,称之为药物不良反应。作为照料者,如果能了解和识别一些常见不良反应,就能及时应对或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进而帮助患者减少不良反应对其的伤害,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复发风险。
1 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硬、动作减少或减慢、流口水、说话不清楚;有些急性症状可以表现为脖子歪斜、眼球上翻、咬紧牙关,同时伴有焦虑、烦躁及心率增快、出汗等症状,症状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还有些患者表现为双腿的一种强烈的不自主感,如躺着又想坐、坐着又想走、走着又想躺。
应对策略:照料者如果发现这些情况,可以及时向医生反馈,由医生开展专业治疗,一般使用一些药物,比如苯海索、东莨菪碱等,都能够改善症状。
2 过度镇静
常见表现为困倦、乏力、头晕,多见于服用氯丙嗪、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的患者,这类不良反应在治疗起始或者增加剂量时常见,几天或者几周后患者耐受后可消失。
应对策略:避免从事驾车、操纵机器或者高空作业,睡前服用药物可减轻白天的过度镇静,严重时应及时就诊咨询,遵医嘱减药或者换药。
3 心血管方面不良反应
常见为低血压和心动过速,也有发生心动过缓和心电图改变。低血压多发生于治疗初期,常在体位突然转换,如由卧位转为直立时发生,患者感到头晕、眼花、心慌,甚至晕厥。
应对策略:注意定期监测心电图,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时,要立即让患者平卧、头低位卧床观察,检测一下血压。平时注意久蹲后不要突然起立,早晨起床动作应缓慢。
4 内分泌改变
多见于服用利培酮、氟哌啶醇、齐拉西酮患者,这些药物可导致催乳素分泌增高,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和性功能改变,溢乳的情况不仅仅可能出现在女性患者中,有些男性患者也可能出现乳房增大和溢乳现象。
应对策略:尚无有效治疗方法,月经紊乱可以选用中药调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减药、换药。
5 代谢综合征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发生不同程度的体重增加、血糖升高、血脂升高、腹型肥胖等,多见于服用氯丙嗪、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的患者。
应对策略:制定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和运动锻炼计划,适当做家务;监测体重、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如发现有异常变化,应尽早到内分泌科就医。
6 胆碱能改变有关的不良反应
多见于服用典型抗精神病药的患者,表现为口干、便秘、看东西模糊、小便困难、意识不清等,特别是服用此类药物的老年人需要留意。
应对策略:口干、便秘等情况可以通过适当饮水、常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改善;如果出现意识不清时,应该及时就诊,减量或停用目前的药物。
7 肝脏损害
目前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大多经过肝脏代谢,对肝脏功能可能有一定不良影响的风险,可能出现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疼痛、肝功能检查发现转氨酶升高。不过这种肝功能异常大多情况下是短期的、可逆的,在停药后能够恢复正常。
应对策略:定期复查肝功能,合并保肝药物治疗。
8 血液系统改变
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或者是粒细胞缺乏或者白细胞突然降低,属严重不良反应,多见于服用氯氮平的患者。如果白细胞突然降低,有致命危险。
应对策略:治疗期间出现了任何的发热、感染现象,应该立即查白细胞计数,如果白细胞持续下降,应该停用相关抗精神病药物。
有些患者同时合并过度镇静和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会表现得反应迟钝、表情呆滞,给人一种“吃傻”了的印象。这种情况大多数会随着治疗的进展而缓解,而且一旦停药也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