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监护、婚姻、生育等法律议题

二、关于监护、婚姻、生育等法律议题

接着上面的精神障碍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训练师又告诉陆阿姨,还有几项重要的法律议题和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我们有必要知晓的。

1 关于监护责任

根据精神卫生法相关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家庭成员间应相互关爱,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禁止对精神障碍患者实施家庭暴力,禁止遗弃精神障碍患者;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意识,发现家庭成员可能患有精神障碍的,应当帮助其及时就诊,照顾其生活;精神障碍患者出院,本人没有能力办理出院手续的,监护人应当为其办理出院手续;应当妥善看护未住院治疗的患者,按照医嘱督促其按时服药、接受随访或者治疗;应当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等。

2 患者能否结婚

2021年1月1日施行的《民法典》第1046条规定:“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加以干涉。”第1053条规定“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婚姻。”这样规定是为了尽可能保障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虽然《民法典》中没有明确指出“重大疾病”具体包括哪些,但是在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第8条中规定“婚前医学检查包括对下列疾病的检查:(一)严重遗传性疾病;(二)指定传染病;(三)有关精神病。”第9条规定“经婚前医学检查,对患指定传染病在传染期内或者有关精神病在发病期内的,医师应当提出医学意见;准备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暂缓结婚。”第38条指出“有关精神病,是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型精神病以及其他重型精神病。”

从上述相关法律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精神障碍患者有权过上正常的婚姻家庭生活,但是婚姻是建立在双方知情、自愿基础上的。在发病期内不能结婚,其他状态下没有硬性规定,尽量是在病情稳定一段时间后再决定婚姻事宜,千万不能在婚前跟对方隐瞒病情。此外,作为精神障碍患者的配偶可能要付出更多,所以婚前要认真思考是否能够承担这份责任,协助患者共同走上复元之路。

3 患者能否生育

2021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7条规定“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第30条规定“国家建立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制度,防止或者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婴儿健康水平。”因此,国家没有法律禁止精神障碍患者生育,但是作为患者和照料者,在决定生育前尽量要想明白以下内容:

(1)部分精神障碍具有遗传倾向。据调查,单亲患精神分裂症者,子女患病的概率为10%~20%,双亲均患精神分裂症者,子女患病的概率高达50%。

(2)日常抚养照料孩子需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财力,且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在发病期间会自顾不暇,在抚养照料孩子上会面临很多压力。

(3)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在急性发作期可能会出现一些怪异思维和行为,甚至会伤害到孩子。

(4)随意停用精神科药物容易导致复发,在怀孕和哺乳期的药物服用一定要及时跟精神科医生沟通。

如果上述内容患者和配偶都已考虑到,那就根据自己的心意勇敢作出决定,做好身心各项准备工作。

4 患者犯罪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精神障碍患者犯罪是否要承担刑事责任,我们来看看刑法是如何规定的吧。2020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第18条规定:

精神病患者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患者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患者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精神障碍患者只要涉及法律问题,一般都要进行司法鉴定,确认被鉴定人在案件当时的责任能力或行为能力。

5 患者损害他人财物,是否要承担民事赔偿

根据《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条文规定,任何人(包括精神障碍患者在内)的行为使他人或社会集体遭受人身、名誉或物质损害,除法律规定可免除赔偿责任者外,都应当承担责任。即使精神障碍患者的破坏行为是在精神活动紊乱状态下造成的,也只能免除其刑事责任而不能免除其民事赔偿责任。这种赔偿包括经济赔偿、医药费、丧失劳动力的生活费与营养费、死亡者的丧葬费与死者承担抚养或赡养无劳动能力人的生活费等;致使他人名誉受损的,也应采取恢复名誉的措施。精神障碍患者自己有经济能力时,应当根据其具体情况对受害者酌情赔偿。对于没有经济能力的患者,应由其照料者和监护人代替患者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