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要求让他更容易接受
在家中,陆阿姨经常从早忙到晚,当家务忙不过来时,她也会想让儿子帮一下忙。
有一次她对儿子说:“你看我这么忙,不会来搭把手吗?”儿子跑到母亲身边问她:“那你要我干啥?”陆阿姨说:“扫扫地、晾晾衣服、买买菜,你都可以做呀,不要因为生病了就整天待在那里。”然后,就看到儿子在家里晃荡了一会儿,似乎不知道该干什么,陆阿姨见状又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你还是去坐着吧。”对此儿子也感觉很委屈。
对于康复患者来说,很多时候不清晰的要求会让他们不知所措,而作为照料者,当我们看到患者表现不佳时,可能又会产生很多的情绪,进而激发矛盾。那我们该如何向患者提出要求呢?
很多照料者会反馈,自从患者生病以后,自己便不太敢要求他们做事情,尽量顺着他们来,担心过度的要求会让他们有压力而发病。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适当的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其社会功能,更能让患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价值感。在此,我们就跟大家聊一下如何让患者清晰地知道我们的请求。
1 明确提出具体的请求
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希望他们做什么,而不是不做什么。因为如果告诉他们做什么,他们就有一个明确的做法,但是如果仅仅告诉他们不做,可能他们会不知道我们到底想要什么,因而感到困惑。因此,直接告诉对方做什么能够更好地让对方知道你的需求和期待,也更容易得到对方积极的反馈。举个简单的例子:
先生工作很忙,这常常引起太太的不满,太太对丈夫说:“我不希望你花太多时间在工作上。”此后先生便增加了很多个人的娱乐活动,但太太仍然很不满意。后来才知道太太希望丈夫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她。
这个例子中太太“不要做什么”的表达,并没有清晰地表达出她的需求,而引起了丈夫的困扰,最后让太太更加不满了。如果太太能够直接向丈夫表达希望他在家陪她,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后果了。因此,直接告诉对方自己希望他做什么非常重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请求越具体,越能够让对方了解我们希望他干什么,描述时可以明确说出希望具体的行动,因为行动往往比较客观,比较具体。
当然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我们不会直接提出需求,我们会把我们的请求蕴含在感受中,例如孩子对母亲喊道“我渴了”,背后隐含的需求是希望妈妈给他拿喝的。这是一个简单的场景,可能母亲很快能够捕捉到他的需求,但是在一些复杂的场景中时,尤其是对一些社会功能受损的精神障碍患者而言,理解话语背后的含义,可能是困难的,甚至会导致误解以至于最后发生冲突和矛盾。
2 请求反馈
除了直接或隐含地表达我们的需要外,还有一种状况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我们需要对方的回应,但如果此时对方不回应了,会让我们感到局促不安,这个时候回应就非常重要。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对对方话语的理解和别人的意思可能是两回事。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理解或我们的解读是否与对方的想法一致时,我们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对方反馈能确保我们准确地了解对方的含义。例如“你说的……我理解是……是这样的吗?”“我的意思你清楚了吗?”等。当然请求他人给出确认的反馈确实比较少见,因此当对方对我们的请求作出反馈后,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但是如果对方不愿反馈,可以倾听他的感受与需要,并表达我们的对他的尊重与我们的需求。
3 了解他人反应
在确定对方已经理解后,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话。
了解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我们可以问“听我说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然后了解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对方正在想什么:当我们表达了我们的看法后,可以请对方说说他的看法“我想请你说说看,你对刚刚这个东西的看法,可以吗?”
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我们可以问“我想知道,你是否同意我的这个请求呢?”
通过了解这三个方面可以知道对方对我们的态度、想法,这样以便于我们后面的沟通的进行与调整。
4 请求与命令
很多时候,人们会担心如果不答应我们的需求他们会遭受责罚,这种情况下他们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命令是具有强制性与强迫性的,当人们被命令时,他们只会有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所谓的命令,其实就是当请求没得到满足时,批评或指责对方,或是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这些都是命令。
回到开头的情景,当妈妈做家务很累,希望孩子能够帮助自己,我们可以这么说:“儿子,我家务做得有点累,有点忙不过来,我看到你现在好像没有什么事情,不知道你是否有空能够来帮助我一下,我希望你能拖一下地。”在这个表达中,我们表达了自己的状态是疲惫的、忙不过来的,同时也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儿子目前似乎没有事情”并且向儿子进行了确认和邀请,同时也清楚地告知了他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