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听”懂他

二、如何更好地“听”懂他

陆阿姨的儿子从外面买东西回来,回到家就对母亲气呼呼地说:“外面那些人脑子都有问题,连话都听不懂,气死我了。”陆阿姨见状便说道:“你不要和他们一般见识,他们不了解你,听不懂很正常。”听到母亲的回应,儿子的情绪一下子绷不住了,朝母亲吼道:“你也不懂我!”然后气冲冲地进了房间。对此,陆阿姨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像这样的沟通问题,经常会出现在每个家庭中,那作为照料者,我们该怎么做呢?第一步就是倾听!

谈到倾听,很多人都会觉得“很简单,不就是听人说话吗”。然而真正的倾听并不是简单地听到别人说了什么,而是要去理解对方,听到对方话中的弦外之音。例如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他可能会和你描述导致他痛苦的事情,描述时他的语气可能很平淡,但他的双手、嘴唇却在颤抖。这时如果你只是单纯听他口头上表达的话,而不关注肢体语言,那么你可能就不会感受到他的痛苦。真正的倾听则是你能通过他的表述、动作、状态,听到、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当然,倾听只是为后续的反馈做好准备,听到对方话中的弦外之音,能够让我们的反馈更好地回应对方的感受、需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听懂对方的弦外之音呢?我们可以分析这四个维度的信息:事实、诉求、自我暴露、关系。事实维度是指说话人传达的客观事实,是我们客观听到的、看到的;诉求维度是指说话人的需求、希望、诉求;自我暴露维度是指说话人的感受、情绪、潜在想法;关系维度是指说话人与你的关系情况。

我们来回顾一下陆阿姨家的场景。

儿子买东西回来,动作状态显示出一种生气的样子,陆阿姨的儿子的表述是“外面那些人都脑子有问题的,连话都听不懂,气死我了”。这句话的一个客观信息是:儿子在和别人互动的时候,别人都不理解他,这让他很生气。他传递出的核心情绪是愤怒,同时可能会有一些无力、不知所措、悲伤的潜在情绪。他传递出的以下几个可能的期待:他希望自己能被别人理解;他希望能和别人好好相处;他不希望别人认为他有问题,他可能会希望母亲做的是去安慰他、理解他。

而陆阿姨在回应中,是试图让孩子不去理睬别人的看法,这并没有回应儿子的需要与需求。我们可以这么回应:“因为被人误解了,所以你感到生气和委屈。其实你也希望能够被人理解,不被视为有问题的人,对吗?”

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个小表格来进行练习。选择一段您和患者的对话,然后进行分析,看看您能否听到以下的信息,如果不能,则尝试通过提问的方式弄清楚这些信息。

倾听训练单

当然倾听不是光听,当我们体验到对方的状态后,如何反馈我们所觉察到的非常重要。正如前面我们提到的,我们对对方信息的解读会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因此可能会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如果我们已经准确领会了他们的意思,我们的反馈将会帮助他们意识到这一点,反之如果我们的理解还不到位,他们也就有机会来纠正我们。因此我们建议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们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在反馈的过程中,对对方感受的捕捉和反馈非常的重要,我们的文化对个人感受的关注相对较少,很多时候我们会更多地关注对方的需要或是期待,但在很多冲突性的沟通中,需要与期待可能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方的情绪,因此倾听并反馈你对对方情绪的感知,可以为对方探究和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创造条件,反之若急于了解他们的请求或表达自己,就会妨碍这个过程。

让他先知道:我听到了你的难过、愤怒……对吗?而不是:没关系,我们这样解决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