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说得清、听得懂
自儿子生病后,由于担心儿子惹祸或者复发,陆阿姨对儿子的一举一动都非常地关注。例如每当儿子要出门,她总会说一句:“你又要出门啦,到哪里去啊?”“你不要出去闯祸哦!”……
明明是关心儿子,但是陆阿姨的话好像总是在提醒儿子他是一个精神障碍患者,什么都不会。尽管事后陆阿姨跟儿子解释只是出于单纯的关心,但儿子似乎并不相信,也不太情愿跟陆阿姨进行深入沟通。
在很多家庭中,我们都能看到因为“没说清”导致的误会、冲突。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容易、更清晰地让患者了解我们的想法和感受呢?
案例中的陆阿姨想要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但是表述上却让儿子感受到责备而非关心,其实这里面呈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区分感受和想法。在临床的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大多数人往往很难区分感受和想法,大家更容易表达想法而非感受。那什么是感受呢?感受是一种直接的内在主观体验,会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反应和情绪反应。想法则是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期待等,往往带有一些评价的色彩,当然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使得这种评价表现为积极评价或是负面评价。感受往往建立在我们的需要与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言行的看法,简单来说“我怎么想、我想要什么(看法)”决定了“我怎么感觉(感受)”。
在案例中,陆阿姨说“你不要出去闯祸哦”,这句话中核心的想法是“我觉得你出去可能会闯祸”,而这种想法所引发的情绪则是“担忧”,在表达方式上陆阿姨采用了指责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
那为什么要分清楚感受与想法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每个人对同一件事物的看法存在不同,这就导致当我们听到别人讲述的事情时,可能会产生和对方不同的感受体验。例如陆阿姨用指责的方式表达想法,儿子感受到的是指责与嫌弃,这就与陆阿姨的表达担忧关心的本意不符。但如果陆阿姨直接表达说我很担心,并说明担心的原因,儿子便会知道自己的妈妈在关心,而减少不适感。因此,清楚地区分和表达感受、想法,能够帮助对方更好地知道我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的状态如何?我们看看以下几个例子,大家来区分一下感受与想法。
请你判断一下以下的表达哪些是感受?哪些是想法?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表达想法的表述中,都存在着评价和判断,往往都是指向别人的,而感受的表达更多是指向自己的,是对自我情绪反应的表述,而非判断。因此当你说一句话后,这句话是否带有判断、评价是区分感受和想法的重要标准,如果是对一件事情、对他人/自我状况的评价、判断,那么这是一个想法,如果是对自己情绪的描述,那是一种感受。
1 我们要运用感受词汇进行表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观察到很多人非常善于表达想法,但是不善于表达情感。感觉好的时候,只会说“挺好的”“开心”;感觉不好的时候,只会说“不舒服”“难受”“难过”。要想清楚地表达感受需要丰富的词汇,为此大家可以参考以下的词汇,在今后情感表达时可以学着去用。
(1)表达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自在、舒适、放松、安全、放心、无忧无虑……
(2)表达自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害怕、担心、焦虑、着急、紧张、心烦意乱、心神不宁、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耐烦、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沉重、尴尬、惭愧、内疚、嫉妒、遗憾、萎靡不振、精疲力尽……
回到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到当儿子出门时,母亲非常担心儿子会出去惹事,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这么表达我们的感受:
“每次你出门,妈妈都会很担心,担心你在外面出现问题,但同时妈妈也会感到很矛盾,因为看到你出门妈妈会觉得你在变好,所以我既担心又高兴,有的时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去缓解自己的担忧。”
在这个表达中,妈妈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想法,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扰,全程仅仅是从自己出发,并未去攻击自己的儿子。这样的表达往往能够让患者更加清晰、直接地理解照料者的含义。
2 通过提问,澄清患者的想法和感受
在疾病、文化和个人体验的影响下,很多患者往往很难直接或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需求,这经常会造成照料者的误解与困扰,那么作为照料者,当我们不理解或不能确定患者所表达的含义时,我们该如何做呢?这里我们将会教大家几种提问方式,帮助大家更好地听懂患者,也是帮助他们表达。
(1)澄清式提问
很多时候,患者想表达的意思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与照料者的理解并不相同,这种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并不是直接行动或是评判,而是将我们的理解反馈给患者,让他确认一下,我们的理解是不是他想表达的意思,一般我们可以这么表达:
“你刚刚说的……,我听到了……,不知道我是否理解了你的意思?”
“我听到你刚刚说了……,不知道你是不是想表达……的意思,是吗?”
“我想确认一下,你刚刚的话是希望我……,是吗?”
在明确患者想表达的含义后,我们再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2)共情式提问
有时患者可能会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复杂感受,而表现为各种动作、表情、神态、行为、想法等,因此这种时候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行为以及我们以往对患者的了解,尝试去共情他的感受,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去猜患者当下的感受并帮助他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具体化、此时此地、客观”三个原则,即我们基于患者当下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状态,来进行猜测,而不是随意加工。我们可以这么表达:
“我看到你现在……(什么表情、动作等),我不知道你现在是不是……(他的感觉)。”
“我听你刚刚说……,我感觉到你好像有些……(他的感觉)。”
(3)一个简单的沟通公式
在这里我们给各位照料者提供一个简单的沟通公式,即感受+想法+行动。
①反馈给患者我们看到的他的客观状态,并共情他的感受,等待他的确定;
②反馈我们了解到的患者的感受背后的想法和需求,等待他确定;
③安抚患者情绪,待平静后讨论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