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照料者,我可能会面临的心理困扰

二、作为照料者,我可能会面临的心理困扰

听了训练师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解释,陆阿姨逐渐有些明白,但是她仍然觉得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有很多困惑,这让她内心感到非常苦恼。训练师告诉她,其实很多照料者在照顾患者的过程中多少都会有一些困惑、迷茫。于是,训练师决定讲述一下照料者可能会存在的主要困惑和应对方式,希望对“陆阿姨们”有帮助。

1 否认

患者早期症状大多数表现为孤僻、生活懒散、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失眠、性格改变等。当患者出现上述现象时,家庭其他成员由于缺乏精神障碍方面的常识,极力否认患者是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常常误以为过几天可能就好了,因而耽误了治疗的时机。

应对: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当发现患者性格、脾气转变明显的时候,应当有所觉察并给予关注,必要的时候咨询心理专家或精神科医师,及早带患者前往专业机构或精神专科医院进行诊断、评估。

2 忌讳

当患者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异常表现时,照料者也会意识到患者可能罹患了精神障碍。但由于精神障碍的污名化,担心精神障碍患者会让他人对整个家庭产生歧视,还担心疾病诊断会对患者个人的家庭和事业前途造成影响,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照料者不会带患者前往医院诊治,非常忌讳精神心理问题。

应对:通过学习精神心理科普知识,了解心理或精神健康和人的躯体健康一样重要,也一样会出现各种问题,给人带来困扰。产生心理问题不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一味地回避或忌讳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勇敢面对和解决才是上上策。

3 迷信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部分人还存有封建迷信的心理,采用原始而错误的方式对待患者。当患者出现幻觉、妄想、兴奋躁动、行为异常时,照料者会认为是中邪或者魔鬼附身,故而会采用一些迷信的方法,如鞭挞患者、找巫师做法事驱魔、放血、吃偏方等,结果不仅导致疾病的恶化,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应对:当患者出现幻觉、幻听、妄想、行为异常等表现时,切勿自己妄下判断,更不能再愚昧地采用极端方式为患者进行所谓的“治疗”。应该相信科学,多了解和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在患者出现以上状况的时候,及时送医就诊才是最正确且有益的方法。

4 厌倦

许多患者会因病情迁延而转为慢性,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而出现反复发作。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照料者从一开始的无微不至到最后对患者产生倦怠甚至厌恶的心理,如对患者的生活状态漠不关心,对患者的治疗及治疗效果也不再关注,抱有一种让患者自生自灭的心态等。

应对:长期照顾精神障碍患者的确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尤其对于不配合治疗的患者,长期照顾的人也难免会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因此照料者需要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对自己的想法、情绪保持一定的觉察,寻找释放情绪的适当机会,寻求支持去改善自身的困境。

5 迁就

患者在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是康复训练,如参与家务劳动、参加职业康复训练、积极融入社区康复,帮助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但是,有些照料者因为心疼患者,觉得他们生病了非常可怜,什么劳动或者活动都替代他们完成;或者为了让患者有个好心情以利于康复,事事顺从患者,对他们异常包容、百般迁就,导致有些患者连生活自理能力都非常弱。实际上,一味地迁就对患者康复是非常不利的。

应对:照料者首先必须明白,精神障碍的康复最重要的一点是逐步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例如人际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回归职业等,而这些功能的恢复必须通过各种生活技能训练才能实现。因此,照料者对于已经逐步康复的患者应当给予“平等”对待,不能总把患者一直当“病人”看待,只有让患者有机会学习各种技能,应对生活中各种可能发生的问题,才是真正能帮助患者康复,早日重新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