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沟通为何受阻
自陆阿姨的儿子出院后,尽管病情有所好转,但陆阿姨一直无法放心,整日担心复发,加之沉重的照料压力,使得陆阿姨在和儿子相处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抱怨、指责他,这也让儿子经常与她发生争吵。
陆阿姨本想着孩子好了,好好改善关系,但如今不仅没有拉近她和儿子的距离,反而让她感觉儿子和她越来越疏远,如今她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儿子沟通相处,似乎陷入了一个“死胡同”。那就让训练师帮我们分析下,为何陆阿姨与儿子的沟通会受阻呢?
1 令人讨厌的症状
对于精神障碍而言,无论是急性期的急性症状还是巩固期或维持期的症状残余,或多或少都会对患者社会功能产生影响。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在急性期,患者可能会出现感知觉的改变,会对颜色、声音等变得非常敏感或是迟钝,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等。除了感知觉的变化,思维障碍同样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困扰,很多患者在急性期可能会感觉自己大脑中涌入了大量的想法,他们无法处理这些信息,这也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难集中注意力。还有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理解与反应的无能,无法正确、有逻辑地理解别人传递的信息,无法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词不达意,甚至毫无逻辑。经过医院的治疗后,患者的急性期症状基本得到控制,部分患者可能会存在一些残余症状。在实践中我们听到很多患者反馈,感觉注意力容易不集中,脑子转得没有以前快了……
上述的只是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部分症状,当我们从患者的视角出发来看,可以看到这些症状会给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了很大的困难与障碍。曾经有个患者这么描述残余症状对他生活的影响:
经过治疗后,虽然症状得到了控制,但是我理解别人的话总是很吃力,常常会理解错误,例如把别人的玩笑当真、把别人的嘲讽认为是表扬……有的时候当别人在和我说话时,我的大脑会一片空白,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回应他,于是我便会待在那里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我的迟疑、木讷让我在与人相处中经常觉得很尴尬。
这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有的互动体验,这个过程中他们所面临的困难我们难以想象。而当我们把视角从患者转化到旁人或是照料者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了解一些关于精神障碍的知识,我们会看到一个奇怪的、没有逻辑、有问题的人,让人无法理解。我们可能会去评价他、给他“贴标签”,可能会去否定他、疏远他,甚至攻击他。因此,了解精神障碍的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患者的表现,进而才能更好地和他们互动。
2 照料者的负性感受与照料负担
对于患者而言,精神病性症状确实是影响人际互动一个重要阻碍。然而除了患者自身的因素,在家庭照顾的过程中,照料者的自责、病耻等负性感受同样会妨碍与患者的相处,甚至影响整个家庭间的互动。一个满怀自责的照料者,往往会在生活中会指责其他家庭成员或是自己,活在深深的内疚中,家庭成员间会相互推卸责任,而这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患者对于疾病的认识,进而影响整个家庭关系。而一个充满病耻感的照料者,他们可能对外隐瞒患者的情况,或是主动疏远周围人、亲朋好友等,以此来保守生病的秘密。他们可能会因此限制患者,这恰恰也阻碍了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
除了自责感与病耻感外,照料者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照顾负担,个人时间减少、社交活动减少、健康变差、经济状况恶化。对于一些康复较差的患者,照料者甚至需要全职在家照看,长期的压力与耗竭,也使得很多照料者本身出现很多负面情绪,如抱怨、愤怒、无奈、绝望……这些负面情绪也会影响他们与患者的相处方式。
3 不良的沟通模式
除了患者自身的限制与照料者的态度外,不良的沟通模式同样也是影响照料者与患者良性相处的重要因素。首先我们要知道沟通是一个循环过程,这个过程中信息(语言与非语言信息)被双方传递、理解、加工与反馈,我们可以看看下面的图,进一步理解。
沟通的过程
当双方开始沟通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会出现沟通的问题呢?主要有两个方面:说话人的不一致,倾听者的理解偏差。
沟通中表达的信息包括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当这两部分信息一致时,我们往往能够比较好地了解说话人想表达的信息。然而当说话人所说的(语言信息)与所表现出来的(非语言信息)不一致时,往往会让听者产生混淆。
而对于听者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基于自己的经历、体验、知识、当前的状态去理解对方所表达的信息并进行反馈,但是由于不同场合下,每个人的状态以及经历不同,我们对于对方所表达的含义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有时这种偏差不会有太多影响,但有时这种问题会导致一方对另一方的不理解、误解或是一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等,这可能会引发双方产生负面的情绪并逐渐陷入一种情绪的争斗中,往往这种时候双方不再聚焦到事件本身,而更多在于宣泄情绪。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相对稳定的沟通模式。萨提亚将人的沟通姿态分成了5类: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与表里一致。每个人在应对对方的沟通姿态时都会有特定的回应方式。例如一个严厉的丈夫,当自己患病的妻子犯错时总会指责她,而他的妻子则总以讨好的方式去回应丈夫,对此丈夫会变本加厉地责备,久而久之,妻子的需求、情绪、价值得不到认同和接受,逐渐出现了心理问题。在这样的一个沟通模式中,夫妻双方都只关注了丈夫一方的感受、需求、价值,妻子一方的感受、需求、价值被完全忽视与压抑,妻子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压抑与不舒服,这样一种互动便是一种不良的沟通。
萨提亚的5种沟通姿态
我们再来看看陆阿姨家的情况。
陆阿姨的儿子生病后,便一直在家里待着,对此陆阿姨也觉得很纠结,一方面希望儿子能够做做事情,以后能够自理,甚至出门,另一方面又担心会给儿子带来压力。但她仍会要求儿子做些家务,然而每当儿子家务做得不是那么到位的时候,陆阿姨总会忍不住说几句:“你怎么擦个灶台都不会”“衣服晾成这样像什么样子”……对此儿子有时会忍着,有时则会爆发。渐渐地,陆阿姨发现越来越难使唤儿子干活了。
可以看到陆阿姨与儿子之间存在很大的沟通问题,不仅不能有效地让儿子参与康复活动与日常活动中,反而削弱了他的动力,恶化了他们的关系。因此,形成一种和谐、一致的沟通模式对于照料者与患者的互动与相处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