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患于未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风险预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其实陆阿姨平时就可以在家里多加观察,及时消除化解与危险行为发生有关的隐患。这里训练师就给大家介绍一些风险预防的小妙招,小小的改变说不定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大忙哦!
精神障碍患者的危险行为无论是对患者自身、家人,还是其他人群都可能构成威胁和危险,因此,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风险预测十分重要。调查资料显示,危险行为发生与精神障碍种类、精神症状表现以及患者既往有危险行为史等因素关系密切。
1 识别导致危险行为的危险因素
(1)既往曾经出现过危险行为,或者有攻击语言,威胁、损害财物的行为,以及合并有酒精、毒品依赖。
(2)拒绝住院治疗,或治疗态度消极,服药不配合,兴奋躁动,易激惹,情绪不稳定。
(3)年轻、男性,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4)有不良教养方式,或受父母虐待等家庭环境影响。
(5)危险行为出现之前,患者常常有行为改变、言语偏激,或危险行为倾向反复出现。
(6)住院治疗的急性精神障碍患者,其危险行为高峰期集中在入院后2个月内和病情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
作为与精神障碍患者联系紧密的照料者,对患者进行风险预测离不开我们的细致观察。我们在与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能及时观察到患者情绪、言语或行为反常的征兆,对患者潜在的危险行为进行预见,多方面采取及时有效的防范措施,可尽量将患者的危险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或将风险降至最低。虽然少数患者确有反复危险行为的倾向,但是我们如果能够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并学会自我保护,也可以将危险性降到最低。
2 预防危险行为发生的小妙招
(1)保持环境适宜
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常住环境,照料者应注意加强环境安全管理。室内布置要简洁方便,墙上无钉子、拉绳等危险物品。妥善保管居所中的锐利物品等危险器具,谨慎让患者使用剪刀、打火机等。此外,我们也应在平时便尽量为患者提供光线、温度适宜且整洁的环境,以减少周围环境的刺激,让患者感觉舒适,稳定其情绪。
(2)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由于精神障碍的特殊性,患者自知力有限,可能无法意识到自己病情的变化,照料者往往是最能够尽早发现患者的情绪、言语、行为等方面异常的重要角色。或许是患者不同以往在客厅的反复踱步,或许是凌晨3点在房间内的自言自语,精神障碍患者许多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照料者的密切观察。
作为照料者,当我们发现患者的这些异常,可以在其处于稳定状态时与患者共同讨论。通过采用不带评判性、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表达我们对患者病情变化的担忧,例如“我注意到你最近的情绪有点低落”,通过讨论让患者本人了解我们的关心和担忧,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患者自身对这些表现的理解和看法。如果我们注意到精神障碍患者在之前发生危险行为时也出现过类似的表现,可以与患者讨论这一点,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此外,药物治疗是有效控制和减少精神障碍患者危险行为发生的关键。在患者出现复发的倾向或危险行为的征兆时,我们也应当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药物、控制病情。
(3)关心和鼓励患者
许多危险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周围人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不尊重、不理解,甚至指责、谩骂引起的。照料者的支持和鼓励对患者情绪的稳定十分重要,在照护精神障碍患者的过程中,照料者应注意多关心、多安慰、多鼓励患者。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平视患者的眼睛,让患者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避免刺激性言语或是威胁性、紧张性或突然性的姿势,以免引起患者的误会。
(4)提高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
在患者的情绪状态较为稳定时,作为照料者,我们可以通过与患者沟通、商量,帮助患者学习控制危险行为的技巧。此外,我们也可以鼓励患者采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想法,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和宣泄情绪,如唱歌,运动,捶沙袋、枕头、棉被,撕纸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关注患者的健康和积极行为,而非频频提起患者过往的症状表现或危险行为史。通过适当鼓励精神障碍患者做一些他们擅长或者感兴趣的事情,进而帮助患者获得信心,让患者相信自己有控制行为的能力。
(5)减少诱因
作为照料者,我们应尽量避免患者接触到日常言语中的攻击对象,以免激起患者的危险行为。尽量避免患者参与一些竞争性的文娱活动,如下棋、打篮球等。
(6)设立紧急方案
在精神障碍患者病情较为稳定时,我们不妨试试与患者共同讨论一套紧急方案,即“如果他们的病情急性发作,我们可以怎么做”,了解患者本人的想法通常可以帮助我们制定更加合适的应对方案。在制定紧急方案时,可以考虑以下内容:列出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并根据不同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并与患者一起讨论。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紧急情况和应对方案也需要及时更新,以确保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详见下页表填写示例(小A病情急性发作的紧急应对方案)。
病情急性发作时的紧急应对方案(示例)
此外,将可求援对象的联系方式放在生活中随手可获得的地方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进而保证危险行为突然发生时,我们能够及时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