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他拒绝服药,我可以做什么

四、若他拒绝服药,我可以做什么

长期坚持服药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很多原因都会导致患者不能坚持服药。如果陆阿姨的儿子不肯服药,陆阿姨该怎么办呢?

研究表明,精神障碍患者病情稳定率与规律服药率呈正相关,患者服药依从性不佳与复发、住院、自杀风险升高显著相关。因此,提高精神障碍患者服药依从性,一直是服药护理中的核心任务。但现实中,很多患者因不承认有病或药物不良反应等多种原因而擅自减药、停药,进而引起病情波动,这是很多患者和照护者都会遇到的问题。因此,训练师建议:照料者可先了解患者不愿意规律服药的原因,之后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以提高其服药依从性,才可能有效缓解病情。

1 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

患者服药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是常见的现象。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困倦、心慌、体重增加、口干、便秘,甚至排尿困难、流口水、坐立不安等。部分患者会由于担心或难以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而拒绝服药或减少药量。

应对技巧:及时前往专业医疗机构,与医生协商,找出妥善的处理方法。照料者可与患者一同向医生详细描述已经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医生会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需求,慎重选择治疗方案与药物,并给予相应的用药指导。绝大部分的药物不良反应都可以通过专业处理得以改善,一部分不良反应仅在用药初期显现,随着治疗的进展会逐渐消失。有些不良反应是对服药的担心引发的躯体性焦虑,也有可能是确实需要进行减药或换药处理的问题。医生会想办法,也许增加药物剂量,反而会更好地控制症状,减轻不适;也许需要减量或换药;也许需要联合其他干预手段。总之,医生会帮助患者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因精神症状支配或自知力缺乏导致

有些患者一直觉得自己没病,认为家里人让自己吃所谓的“药”是在给自己下毒。这类患者在精神症状的支配下,不承认患病,明确且坚定地拒绝服药。当家里人催促其服药时,甚至可能会发生冲动攻击行为。还有一些患者经过治疗,精神症状消失,但自知力仍未恢复。他们无法认识到症状是精神障碍导致的,或不认为精神障碍靠药物治疗能够改善,因此还是不愿意服药。

应对技巧:自知力是患者对自身精神状态的认识能力,它是判断病情好坏、程度轻重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疾病恢复过程中,多数患者是精神症状消失在前,自知力恢复在后。因此,照料者自身要首先多学习、了解疾病相关知识,进而多与患者交谈,帮助其分析症状,促进自知力的恢复。其次,多寻求精防人员或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必要时前往医疗机构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3 因患者自我照料能力欠佳导致

部分患者由于需服药物种类较多,可能漏服或超量服用;一些患者年龄较小,不具备管理药物的能力;有的老年患者由于躯体疾病或认知功能受损等因素,不能保证按时按量准确服药;部分患者患病后少语懒动,无法照顾自己;还有的患者活动异常增多,各种计划层出不穷,整日忙碌,无暇料理自己的生活和服药。

应对技巧:针对上述患者,应由照料者代为管理药物,按照医嘱定时督促患者服药,并观察患者服药后有无吐药等行为。随时检查药物剩余数量,也能及时发现患者少服或错服药的情况。目前还有多款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效治疗药物,也适用于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当患者服药依从性逐渐改善,可以和患者共同制定服药计划,让患者参与到疾病管理中。通过设置提醒闹钟、采用药品分装盒等方式,避免漏服药物。

4 因病耻感导致

有些患者觉得患精神障碍和服药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每次服药,仿佛都在提醒自己“你是个病人”。在病耻感的驱使下,有些患者藏药、漏服药、不服药;甚至有些病情稳定的患者,因为病耻感,逐步从躲着别人服药,到间断服药,再到停药,直至病情复发,再次住院。有些患者还认为“不吃药就代表没有病”。

应对技巧:照料者可增加对患者的心理支持,首先从消除自身的病耻感入手,明确精神障碍是可以治疗的疾病,并且治愈的希望非常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疾病,更好地接纳患病的自己,并为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逐步提升其服药的主观意愿和依从性。

5 对疾病和药物治疗认识不足导致

部分患者和照料者对疾病和药物治疗认识不足。他们在患者服药后感觉症状明显改善,认为病好了,当然该减药、停药了。他们并不知道遵医嘱规律服药的重要性,甚至不记得医生告诉过他们需要规律复诊、长期治疗。此外,有些患者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效果不明显,因此缺乏治疗动机、对治疗丧失信心,也是服药依从性差的重要原因。

应对技巧:照料者应与患者共同遵医嘱规律复诊,长期治疗。同时,积极通过正规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获取疾病和药物的相关知识,并对患者进行耐心的解释和鼓励,引导其正确认识疾病和药物,提升服药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