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的心理困扰,我要怎么应对

三、患者的心理困扰,我要怎么应对

听了训练师对照料者存在的困惑和应对策略的解释,陆阿姨觉得学到不少,可是她发现有时患者也会有各种“怪想法”,如自卑、自责、总把自己当成病人等。训练师说:“那我再和您说说患者的一些困扰和应对方法,这样你平时就能帮他们解决问题了。”

1 自卑感

由于精神障碍的特殊性或者污名化问题,导致得了或得过精神障碍的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羞耻感。即使患者开始慢慢康复了,这个病似乎也已经成为一种烙印,让患者觉得低人一等,产生比较强烈的自卑感。很多患者会担心受到同事、朋友,甚至亲人的歧视,导致其自信心不足。

应对:照料者也许已经感知到患者有这样的困扰,照料者本身可能也会有这种感受。那么我们必须清楚地明白,任何人都不想生病,生病无从选择更无法谈论对错和好坏,精神障碍和其他疾病一样。如果担心他人的歧视或评判,那我们可以选择为患者保密,因为疾病本身也属于患者的个人隐私。

2 角色强化

有的患者认为自己患了精神障碍,即便好转也依旧是病人,是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因此生病了就理应得到全家人的关注和爱护,大家也必须更多地照顾他们的情绪,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有时候稍有不顺心就会表达“我是病人!你们应该……”甚至将生活责任都推卸给他人。

应对:在患者生病的初期,很多照料者也对患者心生各种怜爱,认为患者已经生病了,是非常不幸的,所以应该尽量取悦和满足他们各种需求,这有利于患者康复。实际上,在患者逐步康复的过程中,应当让患者意识到疾病期是患者角色,康复期是康复者角色,可以承担部分原有的生活角色的责任,这样才能真正地康复起来,有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因此,照料者不仅自己要有这样的理念,也要把这个理念传递给患者,在生活中让患者承担起自己角色的部分责任,帮助他们逐步削弱“病人”这个角色。

3 意志消沉

由于疾病的原因,患者原来的生活状态会发生比较重大的改变,如工作不能继续、婚姻家庭关系受挫、朋友关系被迫断裂、因病导致经济受损、服用药物带来不良反应、疾病反复发作等,这些都可能让患者意志变得消沉,逐渐丧失好好生活下去的勇气。

应对:照料者需要细心观察患者是否产生了这样的情绪,是否在做很多事情或谈论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消沉的心态。如果已经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方面我们需要寻求专业人士评估是否有抑郁的状况;另一方面,我们要从各方面多鼓励患者,并对患者的需求给予支持和提供资源,如果照料者本身无法提供,可以寻找专业人士共同伸出援手。

4 自责内疚

有些患者起病的年龄比较早,也因为疾病常常复发,导致多年来都依靠照料者提供照顾。长此以往,患者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不仅没有为家庭做贡献,还拖了整个家庭后腿。他们会因自己生病而自责,看到家人的付出也产生很多内疚感。

应对:首先要能够同理到患者可能产生的这种心理或想法,照料者一方面可以将患者的这种心理表达出来,如“你有时候的自责是不是觉得因为自己生了这个病,所以我们比一般家长要付出多一些?”将患者想而未表达的话讲出来,让患者感受到共情,并愿意开始讨论这个话题;另一方面,可以表达家人都是相互支持的,告诉患者他(她)存在的本身对于家庭的意义。

5 盲目乐观

有些患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自我感觉已经康复并恢复得不错,因此就认为自己的病治愈了,盲目的乐观使他们自行停药,不再进行门诊随访,或是停止后续的治疗康复,结果导致疾病复发,甚至因此反复入院。

应对:有时候有些照料者也似乎不太清楚维持治疗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对患者出现这样的行为也并未阻止,导致之前治疗前功尽弃,非常可惜。我们需要了解全病程治疗的意义和过程,当患者出现这样的想法或心态的时候,我们需要及时提醒甚至是阻止这样的行为发生。也许有时候,需要我们督促他(她)坚持服药、陪他(她)坚持门诊随访等。

总体来说,针对患者这些心理困扰,我们作为照料者都需要悉心觉察和友善沟通,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沟通时,讲话语速要缓慢、平和,内容要简明。如果要向他提问题,或吩咐他做事,每次只说一件事。一下子说好几件事,可能会使他无所适从。

(2)讲话的态度专注而亲切,即使他看起来注意力分散,也不要忽视他。

(3)经常用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你对他的关怀和挚爱,有时谈谈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或许可以创造一个比较愉快的气氛。

(4)不论他在生活和工作中取得了多么微小的进步,都应加以鼓励,借此重建患者的自尊和自信,尽量避免抱怨和责备。

(5)对于患者明显脱离现实的想法,不要试图去说服他,更不要同他争辩或嘲笑他,这样做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招致麻烦。

(6)培养患者更多的兴趣爱好,适当地为患者提供社交的机会,并鼓励他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7)在与患者充分协商的基础上,为患者制定一个生活日程表。精神障碍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照料者需要逐步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