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突如其来,这些自我保护小技巧需要牢记
通过前面的了解,陆阿姨的自我保护意识已经有所提高。那落实到具体的行动方面,就由训练师来再介绍一些实用的自我保护的小妙招吧!
普通人也可以了解这些知识,一旦遭遇类似危险行为,可以正确有效地保护自己。
在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方式中,以徒手攻击最多,如手脚并用、拳打脚踢、咬伤、抓伤等;其次为生活用品攻击,还有使用危险品,如筷子、砖头、木棍等。遇到精神障碍患者突然出现此类危险行为,此时我们可以:
1 马上寻求帮助
当精神障碍患者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危险行为时,照料者应立即向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如居委干部、助残员、楼组长、社区医生和社区民警等)寻求援助,以保证自身安全、尽快控制场面。如果患者已经发生伤人毁物,我们亦应该及时报警,并将患者送往医院。
2 保持安全距离
精神障碍患者发生危险行为的场面往往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这对于照料者,尤其是初次处于危险行为环境中的照料者,以及可能正好处于场景中的邻居、同事、路人而言,都是个不小的挑战。
此时,我们应当注意与发生危险行为的精神障碍患者保持安全距离(1米左右),侧身面对患者(勿背对患者),双手屈曲于胸前,便于及时保护自己。避免站在角落位置或贴墙站,不可使患者位于出口路线上,以免后退之路被堵。
在患者手持凶器或杂物时,身为照料者,我们应当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试图强行夺取危险物品或以武力控制患者,以免激起患者的伤人行为。而应该采用真诚的语言安抚、劝导患者将危险物品放在一旁,然后将其移开。
3 积极与患者交谈
当危险行为发生时,由于患者精神活动异常,我们与患者的沟通难度更大。在保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关心、理解患者,以真诚、平等、主动的姿态,通过积极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攻击行为的原因,并安抚患者的情绪,以保持有效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在沟通过程中,我们不应批评精神障碍患者或与其争辩,同时应避免流露紧张和害怕的情绪。而应以真诚、支持、接纳的态度,表达出对患者行为的理解、对其安全的关心。在沟通中也应注意语言尽量简洁清晰、语调保持温和,并适当提醒患者危险行为的后果。
可以鼓励患者用言语表达其困扰、愤怒等情绪,采用其他合理的方式宣泄不满情绪。劝说其放下凶器,适度满足患者的部分合理要求,以减轻患者的激动程度,自行停止危险行为。
4 保证适宜环境
喧哗拥挤的环境往往使患者心情烦躁,诱发危险行为的发生。为减少外界环境的刺激作用,在危险行为发生时,我们应尽量避免嘈杂,及时关闭电视、音响等音源,维持周围环境的安全与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