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岗村
横岗村因境内一座山岗南北横卧而命名横岗,距龙南市区43.2千米,距镇政府驻地7.2千米,辖区面积36480亩,主要产业有鹰嘴蜜桃和鲟鱼养殖等。全村总人口743户3318人,有老圩、新屋、岗尾、老厅、夫子、坪岗、竹山、下洞、蔡屋、上刘、兰围、象形、梅树、半坑、上洞等15个村民小组。
辖区内有一些有趣的地名,如象形小组,因其在山脚下,此地山形酷似一头巨象而得名;半坑是因村子在一条山谷中间,故名半坑;上刘位于白沙河东岸,原来有刘姓在此居住,处下刘的上首故名上刘。后刘姓外迁,赖姓从杨村大塘头迁入此地,上刘没有刘姓人居住的原因也在此;下洞居白沙河平地下首,故称下洞。
横岗村还有一个兰围村民小组,其在白沙两条小河的汇合口上建有一座围屋,此围屋原是兰、韦两姓共居。后来围内的居民外迁他处,该围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故名烂围,也叫兰围。1962年,赖姓从上刘分迁此地重新建房定居。
横岗地处赣粤边际,从前是通往广东浰源和上坪的要道,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圩场,有古道、店铺、街市,当年乃是繁华之地,所以叫老圩(也叫老街),沿袭至今。
明清时期,官府曾经在武当横岗赣粤边际设置横岗营,派有兵丁把守,检查过往行人。史志载: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南赣巡抚李汝华至县巡视以横岗逼近九连山的粤路要冲,设横岗营置兵防守。由于地域关系,横岗一带的老百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就融合了赣粤两省的文化、方言、习俗等。
横岗的白沙窑厂,又名龙窑,坐落在横岗村白沙小组,因其形状像古人所说的龙而得名。白沙古窑厂始建于1918年,已有百余年历史,所烧制的陶制品远销省外。
横岗村的象形村小组曾经有着一段红色的历史。境内山中有一座寺庙叫南华寺,香火旺盛。由于大坝游击队以及地下组织经常在寺里落脚开展革命活动,从而招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1946年5月6日,国民党驻和平县浰源的部队在一李姓连长的带领下,动用一个连的兵力,一大早就开到了半坑村包围了象形围。午后,驻杨村的保警大队也赶来增援。敌人动用了炮火轰击村子,至午夜时分仍久攻不下。第二天,敌人才发现围内的群众已突围转移,便一把大火烧毁了这座村子,至今还留有一些断壁残垣,诉说着当年这段不寻常的历史。1980年10月14日,经上级批准,原武当公社半坑大队被列为老革命根据地。
由于地处赣粤边际,105国道穿镇而过,横岗曾经设置有省际的检查站——横岗检查站。20世纪70年代末期,龙南在赣粤边际的105国道武当镇横岗段设立了第一个林业检查站,承担边际林木检查任务,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的森林资源。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林业检查站改为综合性的横岗检查站,由龙南法制办牵头,林业、烟草、财税、检疫、工商、煤炭、粮食、土产等部门共同组成,对打击走私、维持龙南经济秩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