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水塘
龙南武当镇古称上蒙堡南埠,大坝洞与河口洞紧依相连,大坝洞居于水源上头,河口洞居于水源的下方。老百姓口中的“洞”,并不是山洞、洞穴的意思,而是广袤、开阔的意思,也就是比较平坦,一马平川的地方。
在大坝村田心围正前方500米的地方有一口水塘,名叫“仙水塘”(后建为武当镇自来水厂取水口),面积600多平方米。塘内有泉眼一百多个,近看就像一口沸腾的大锅,终年向上翻滚流淌,川流不息,泉水清澈甘甜,日流量八千多立方米。
从前武当镇境内是有名的干旱地,三年两旱,全靠老天吃饭,至今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有女莫嫁大坝岗,红薯芋仔拌粥汤。”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基本靠红薯芋头为主粮充饥,想吃大米饭那是奢侈的事。
相传有一年初冬,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酿年酒。酿酒是先要把大米放到甑里用锅蒸透再倒入缸里发酵。这天,大坝洞有一家的媳妇正在家里蒸酒饭,突然来了一位手拄拐棍、衣衫褴褛、相貌丑陋的老太婆,可怜兮兮地说:“妹子,可怜我三天没吃一点东西,给我一碗酒饭吃吧!”这家媳妇说:“我一年还难得吃一顿米饭,哪得你吃,走走走走吧。”那老太婆望了一眼,走了。
老太婆走哇走,转眼到了河口洞,同样来到一户人家乞讨,结果这家善良的媳妇给了老太婆满满一碗香气扑鼻的饭菜,同时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水。老太婆临走时说:“妹子,你好人呐,好人总有好报的!”
老太婆回转来到两洞交界的一块平整草地上,看准八卦的坎卦,在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用她的拐棍一戳,你猜咋的了,滴水之恩,下一句这么来着?当涌泉相报呗。只见一股股清泉从地下喷涌而出,就在路人惊讶之时,老太婆化作一缕青烟不见了,人们目瞪口呆,那不是神仙吗!
从此,这里就变成了一口水塘,泉水源源不断,人们就把它叫作仙水塘。河口洞以下的村民享受着仙人所带来的恩惠,不再干旱,喝着清澈的甘泉,吃着大白米饭。而大坝洞的村民遇到干旱的年份,连吃的水都要到500米外的仙水塘挑。
经过这件事后,南埠的所有村民都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做人应该积德行善,多做好事善事,这样就会得到好的回报。
这样过来一代又一代,村民们的善举终于感动了上苍。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产党带领武当人民先后建起了河坑水库、丰收水库、石水下库,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人们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如今还过上了小康生活呢!
在石下村同样有一个“仙水塘”,位于石下水库的后面。之前石下和武当其他地方一样都缺水,全靠老天下雨,人们便开塘蓄水解决生活用水。
有一年冬天,全村的青壮年劳力都去村子旁边挖水塘,一个叫蔡氏老奶奶的挑着满满一担的饭菜,步履蹒跚地去给挖水塘的人们送饭。路上,蔡氏老奶奶遇到一个饿倒在路旁的老人,便分了一些饭菜给他吃。老人吃饱了,问及为何要送那么多饭菜时,蔡奶奶解释说此地缺水。老人听了便带蔡氏老奶奶来到一处山冈上,拿出随身带的烟杆在地上点击了几下,地上瞬间出现了三股泉水。蔡氏老奶奶惊呆了,忙向老人作揖道谢,可是那位老人转眼不见了,不用说,老人就是天上的神仙变成的,就是为了解决石下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而来。人们知道以后,就把这里叫作“仙水塘”。
至今,石下的仙水塘还在不停地流。令人称奇的是,这里的泉水还是冬暖夏凉的呢,不信,你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