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里放添丁炮

围屋里放添丁炮

“添丁炮”,是赣南客家独有的岁时共同庆祝宗族丁财两旺的民俗活动。客家人重“丁”甚于重“财”,认为“丁”本身就是“财”,有“丁”则有“财”,添丁则意味着“人财两盛”。添丁作为客家人最重要的礼俗,其庆祝活动往往融入客家岁时民俗之中,给客家人和美的岁时生活带来更亮丽的色彩。

在客家宗族崇拜的潜意识里,追求的是对生命生生不息的敬仰。“添丁炮”是一种对生命延续的庆贺,也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恩、对生命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祈福,所以放添丁炮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团结族人、联络乡情的一种精神纽带。

武当镇放添丁炮的历史悠久,时间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一。而大坝村的田心围,当地的老百姓放“添丁炮”、喝新丁酒的传统习俗是在每年的大年初二,也被称为“添丁节”。在这一天,凡前一年添丁的夫妻,不管新家相距田心围远近,只要是围内人家的后裔,都自觉提酒带菜、身携鞭炮,前来围内的祠堂祭祀祖宗,为新丁上谱。届时锣鼓声、鞭炮声、敬酒吆喝声,声声入耳,围屋内外热闹非凡。

关于武当大年初二放添丁炮,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田心围宗祠

据说有一年,两个新婚青年的妻子都怀孕了。一个说:“要是我老婆生的是儿子,我把家中耕牛卖掉来放喜炮。”另一个说:“要是我老婆生的是儿子,我把家中耕田卖掉,也要来放喜炮。”结果两人如愿生的都是儿子,好事逢双,所以他们互相约定在大年初二去祖祠拜祖放“添丁炮”(因龙南大部分客家人都是在大年初一拜祖的),从而延续至今。而后演变成两句俗语:“火烧牛毛水打田”(意思是:钱被火烧了、大水推走了一样),“你做得初一,我就做得初二”。

正月初二,田心围中心的叶氏宗祠大厅里张灯结彩、装饰一新,无论是仍住在围屋里的人还是已经搬离的人,这天都要回来在宗祠祭祖,以祈求平安健康、风调雨顺。

田心围宗祠有两根红柱,两条黄龙绕柱盘旋其上,门楣上有一牌匾,红底金字写着“茂松堂”三字。抬步往里走,门柱有三重,每重门柱上都贴了新写的春联。祠堂内到处都插着点燃的香烛,村民提着竹篮装着“三牲”来到祠堂,点燃三根香烛,倒上三杯黄酒,祭拜祖先。

祭拜结束后,许多年轻的村民拿着一根根的竹竿、一箱箱的爆竹从村子四面八方聚拢到祠堂门口的一口方形池塘前,还有人扛着一根粗大的木制梯子架在了池塘前,隆重的添丁炮仪式就开始了。池塘边站满了看热闹的村民和游客,人群中不断有人将冒着青烟的爆竹扔进池塘中,巨大的声响此起彼伏,浓郁的客家风情在古老的田心围萦绕。

田心围年初二放添丁炮

接着是舞龙表演。在唢呐和锣鼓声中,7名村民挥舞着一条5米长的黄龙,从祠堂内舞出,在池塘前翻腾起舞。另外,安排一些村民将爆竹缠上竹竿,架在木头上,鞭炮的响声此起彼伏。舞龙持续了几分钟,这时,去年家中添了新丁的男子们按新丁出生的时间顺序,先后点燃祠堂内的鞭炮,其他村民听到响声,也一齐点燃祠堂门口的爆竹,围屋内外的鞭炮遥相呼应,炮声震耳欲聋。周围年轻的村民戴上头盔,套上口罩,耳朵塞上棉花,不断地将鞭炮缠上竹竿,冲入“鞭炮阵”中点燃,然后把鞭炮缠绕再燃放。许多村民尽管未曾添丁,但也都加入到燃放“添丁炮”的行列中来。一时间,火红的鞭炮漫天飞舞,鞭炮声震天动地,火光闪烁,天空中弥漫着烟雾,鞭炮屑如雨滴般落下……

震撼人心的场面持续了几十分钟,村民从池塘中舀上水浇灭火苗,鞭炮声渐渐小了下去,此时满地碎屑深达寸许。围观的村民渐渐散去,小孩子则大声笑着叫着在村里奔跑。一年一度的放添丁炮宣告结束,人们在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期待着来年再放添丁炮。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燃放“添丁炮”已不仅仅是表达添丁的喜悦,还表达着对国富民强、兴旺发达、迎春接福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