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股式”的香火龙
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粽叶、楠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
舞香火龙一般由七人组成,所以也叫“七股龙”。大坝村的田心围及岗上村的一些围屋都会组织这个活动。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黄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香火龙制作材料简单、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造型威武、气势恢宏,展演程序清晰、香火明丽、气氛热烈、场景壮观、群众参与性强,是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舞香火龙时,鞭炮声、锣鼓声四起,其场面比迎娶新娘更热烈,只见几条红彤彤的“香火龙”腾空飞舞,它们时而擦过地面,时而飞向屋檐。舞龙的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敲锣打鼓的则是年纪长一些的中老年人。
关于香火龙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一说大约400年前,武当一带有瘟疫流行,为送走瘟神,村民们用香火扎在稻草龙上点燃、烧旺,驱恶避邪。
另一传说是在唐朝宝应年间,朱吡谋反,唐德宗命李晟大将军退敌。一天夜里,李晟的大队人马在江边停滞不前。李将军问何故停滞不前,众军士跪而拜曰:“对面鬼哭狼嚎,夜行可能不行,望将军待以明日再行前行。”李将军心生一计,命道:“请军士将随行香火与火把拿来,用稻草扎成一条长龙,插上香火,十五人组成一组,摇滚向前,鸣锣开道。”于是,李晟的大队人马像千条火龙,滚滚向前,士气大振。
朱吡的军队以为千军万马来讨伐,急而退回原地,李将军不战而捷。唐德宗大喜,封李晟为西平王。不久,李晟的第十五个儿子出生。唐德宗念李氏有功,命李晟的第十个儿子任江西观察使,举家迁入江西。后来,李家后裔为纪念先人功德,每逢过年时便以香火龙庆祝。
在“香火龙”的鼓舞下,围屋内家族之间互相帮助,团结一致;邻里之间互相照顾,和睦相处;兄弟之间互相协作,尊老爱幼;婆媳之间互相理解,同心同德;夫妻之间互相恩爱,同舟共济,从而促使一方的民风淳朴。
香火龙的表演程序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沉海底”和“吞食”表演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做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做些引龙和随龙“护驾”动作。
民间舞香火龙常在虫灾发生时举行,点燃的香火插在龙身上,点点火光组成了一条光闪闪的龙在夜空遨游,虫萤追逐龙身的点点火光飞来,“香火龙”穿过街巷,舞至田边地头,飞虫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龙队伍在水塘边停下,猛地将草龙连头带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没了龙,也淹没了飞扑香火的虫群。在除害虫这一点上,香火龙较其他形式的舞龙有更高的实用价值。
从前在过年期间武当镇各村均有舞龙舞狮队出现,是一种尚武精神。每年正月十二至元宵节,这里便要舞“香火龙”。这几天晚上的七点至九点半,围屋内外到处灯火辉煌。每支“稻草龙”在祖祠内插上香火后,变成了红彤彤的“香火龙”,在锣鼓声、鞭炮声中,经过“一祠三厅”之后,由各家各户用鞭炮迎至自家客厅或庭院,气氛热烈。
同时,还有采莲船、鲤鱼灯、螃蟹灯等灯彩尾随香火龙后。人们趁着夜色,兴高采烈,尽情赏玩,队伍往往达数百乃至上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