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茶供米果的年俗

奉茶供米果的年俗

“百节年为首”,过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客家围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武当镇客家人一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

武当人民的小年日是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客家春节正式开始日,又说是小孩过年,故曰小年。

年近三十,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准备鸡、鱼、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

新年到来,各地的老百姓都会走亲访友,而武当人叫走亲戚为“行(hang)人(ning)家(ga)”。从小年日开始(一般是大年二十六和二十九日两天是吉利日,其余的是实在无法排开时才选择,否则亲戚家很不高兴),亲戚之间开始年前拜访,一般要准备一只阉鸡、两瓶酒、两斤猪肉、一条大草鱼、苹果9个(平平安安,9个代表长长久久)、橘子9个(大吉大利)、一盒饼干、一对糕子。若亲戚家有小孩,在以前还得买一把糖果放在口袋里,到了亲戚家后发给小孩,曰:接细(sei)吖(a)嘚(dei)。

武当的百姓会准备丰富的年料,除了酿米酒、晒腊肉外,还有就是磨年豆腐,他们把磨年豆腐叫“炲(tuai)豆(tou)腐”。大年三十前,每个村子都会有一至两家制作豆腐的能手建一个临时的豆腐坊,各家各户都会把自产的黄豆用水泡好后送到豆腐坊去加工成年豆腐,取回后在家用油炸成条状、方块状或片状,然后再用瓮(醠读ang)一层老盐一层豆腐封存起来,家里来了客人后随时取几片切丝加上芹菜、肉丝炒成可口的佳肴招待。客家人的“过水溜”就是把年豆腐切成条状,在沸腾的油里过一下捞起来,蘸一下用辣椒末和酱油、盐水调制成的蘸料,然后再入口。豆腐的滚烫、滑嫩加上辣椒末的辣味,这是何等的美味佳肴!每当龙南客家老乡“吵天”(聊天)谈到“过水溜”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流口水。

年三十一般上午敬灶神、已故祖辈阿公。除夕天黑前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会变牛,吃饭时忌碗筷掉地。吃年夜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吃鸡头,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守(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守(压)岁钱。

正月初一,武当叶姓家族和其他姓氏家族一样要到祖祠上香祭祖,他们不会摆上鸡肉、酒等祭品,而是摆上清茶三杯以及自做的米果。究其原因,据说是叶姓的先祖曾经随王阳明去广东罗浮山剿匪,取胜之日回到家恰巧是大年三十,家中的老母亲已经做好米果在等待自己的儿子。以后,为了纪念先祖的功业以及慈母的恩情,大年初一祭祖就不上酒,而是以清茶、米果代之。大年三十前,各家各户都会做米果,把籼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浸泡后碾成粉,根据不同口味加入盐、姜汁、红糖、水和成面团状,再擀成片状,后切成筷子粗、5厘米长的条状下锅油炸成金黄色。另外,把糯米比例比较高的粉团压成饼干状再油炸。这两种食物在武当叶氏家族春节接待客人时是必须上桌的。

另外,那一天先由男丁开门迎福,再由男丁下厨负责做早餐,其间不向屋外倒垃圾、泼水,忌进菜园摘菜。这天忌开口骂人,要说吉利话。

到了年初二,如有添新男丁,则要放添丁炮、摆新丁酒。女婿要到丈母娘家。武当镇的这一年俗与龙南周边地方是不同的,其他地方在这一天是为头一年去世的老人“拜新台”,一般是不走亲访友的。

年初四要做的事是把初一以来清扫的垃圾送至村边,放鞭炮,点燃蜡烛,三炷香后烧毁。

在武当镇,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俗。新年过后,许多地方的老百姓开始春耕准备了,而武当叶姓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组织孩子打石头仗。有的人一听可能都会啼笑皆非,实际上这是武当家族尚武精神的体现。家族事先准备一些石块,把子孙分为两派人马,战斗开始,双方用石块互相攻击,而家族的族长绅士则坐在太师椅上观战。家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后代尚武的观念。当然这种做法的确不安全,是不可取的,慢慢地这种不文明的习俗就被取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