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先报本的精神

崇先报本的精神

一般情况下,围屋的祠厅是供奉本家先祖的,以教化子孙要牢记祖德,发扬光大。而有趣的是,在武当镇叶姓祠堂里,除了供奉先祖牌位外,还会供奉“陈公爷爷”的牌位。这是什么原因呢?

传说叶姓的一位先祖曾经在军队任职,有一年奉命为军队押送粮草,不幸的是半道被土匪打劫。先祖跳入河中逃命,到了岸边发现一座古庙,方丈是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姓陈。陈方丈听完叶姓先祖的讲述,便骂他不忠不孝。先祖疑惑,问何为不忠不孝?原来方丈说的不忠是粮草被劫,自己却不管不顾,没有担当,是对国家的不忠;不孝是粮草被劫,自己却忙于逃命,将来官府肯定会追究责任,将会连累家人,此乃不孝也。先祖听完后幡然悔悟,在陈方丈的法力帮助之下追回了被劫的粮草。之后,战争取得胜利,先祖被朝廷褒奖。叶姓先祖荣归故里,为了感念陈方丈的恩德,便木刻好他的画像放在自家的宗祠里,年年岁岁供奉直至今日。

武当镇各姓氏的祠堂一般分为两至三进,有上、中、下或上、下厅堂,中间辟有天井。

在客家祠堂中,上厅是最重要的,是象征着家族权威的重要场所,一般都会供奉先祖的牌位:上号某某祖先的名讳,被认为是祖先的灵魂所在,因而也叫“灵位”。其实灵位安放是有规矩的:神龛正中间最崇高,供奉本族始祖;左龛为“崇德”,供奉有功名出仕、德泽于民的始祖;右龛为“报功”,供奉捐资赠产、大修祠堂、购置族田、创办义学等有功于本族的先祖。此外,其他的历代祖先则按“左昭”“右穆”的顺序分别安放于神龛的左右两边。

每一座祠堂的门前一般都会有一口池塘,岸边杨柳依依,是祠堂最亮丽的风景。祠堂门前的池塘学名叫作泮池,泮池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种水池的名称,一般呈半圆形。为什么池塘和祠堂会联系在一起的呢?据老辈人说,从风水学来说是为了辟邪。其实,祠堂门前挖一口池塘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防火,这体现的就是客家先民的聪明所在吧。

武当镇祠堂

在祠堂里举行宴会的时候,上厅、中厅主要安排男宾客,下厅则是女宾客和孩子。每一年的大年初一,客家人都会在祠堂举行宗族聚会。一大早,大红蜡烛在祠堂燃起,先是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然后在祠堂聚餐。祠堂里,十几张八仙桌拼成长长的酒席,来聚会的都是族人,家家户户拿出自酿的米酒,人们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当然,祠堂里举办的白事也是相当隆重的。村子里的老人过世了,都是在祠堂里办丧事,从入殓到出殡,整个流程极为庄重,风风光光地把去世的人送上山入土为安,以表达后人慎终追远的情感。

在武当镇的田心围等一些地方,大年初二还会在祠堂放添丁炮。“添丁”寓意着人丁兴旺、家族繁荣。所谓放“添丁炮”,就是头一年新生了男孩的人家都到祠堂燃放鞭炮,请族人喝“添丁酒”,以庆祝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祈祷先祖保佑延续香火、家族人丁兴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发生改变。如今在祠堂燃放“添丁炮”,更多要表达的是对国富民强、兴旺发达、迎春接福的喜悦之情。

除此之外,每月的初一、十五,人们还会给祠堂敬上香火,缅怀先人的丰功伟绩,祈求得到先祖的庇佑。

如今的武当镇,最引人注意的是古老的祠堂被修缮一新。“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一副对联表现了客家先祖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延续千年的客家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