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石围

上马石围

上马石围位于武当镇岗上村,清代晚期由围屋始祖叶正捺所建,石砌结构,外墙高7米,是“口”字形民居建筑,长45米、宽32米,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正门坐西朝东。内建有二进式土木结构祠堂,祠堂两旁为土建二层住房,共16间,院内二层设走马楼。围内共72间民宅,现居住4户人家。

关于上马石围屋名称的来由,一种说法是此围出自富翁或高官,因常有客人骑马前来拜访,为了使上马方便,设有一块上马石,因而得名上马石围。国民党将军叶肇曾骑马到过此围,他都下马步行,以示恭敬。

另外一个传说则与叶氏开基祖叶平三的第五世孙叶廷荣有关。叶廷荣生于明武宗正德年间,居岗上村上马石。叶氏家谱记载:“叶姓南埠地界粤东,山川秀丽,大约钟毓奇士居多,吾于其中,拔取其较著者,得二人焉,其一为廷乔,字碧崖;其一为廷荣,字思崖。此二人者,从兄弟也,俊伟魁梧,崭然出头角,气体雄健,稜稜爽露,迥然不与侪俗伍,而平日之见几明决,果敢有为,二人才相埒,亦复心相知也。当嘉靖之时,粤寇蜂起,南埠当门户之要冲,此关一破,流害有不可胜言者,而二翁奋勇前驱,歼厥巨魁,寇遂闻风远窜,因此见知邑侯委兵权,以守龙邑疆域,后于二十七年,闽寇又至,据险凭陵。上命二翁征讨,一平三寮,再平赋田,而四境之烽烟胥靖。此二翁者有胃险济变之才、救世安民之略,其有功于人世,何如者夫,有救世之功,自宜享救世之福,乃竞以受冠带、冒爵禄为可鄙,退而闲游桑田,酌醴烹羔以自乐其天年。”

上马石围屋

围屋门前的石墩

叶廷荣人称草王(草莽英雄),因生得高大,为了方便其出入,不得不把原来3米多高的条石门框重新增加了50厘米。“文化大革命”时,有人把叶廷荣的裤子(叫便裤吧)找出,一位1.8米的族人穿进一条裤腿刚好一样高,算起来其身高可能要2.5米吧。

一天,叶廷荣有事骑马急行,走不多远衣服被路边的荆棘挂烂一角,因事急,说道:“好,等我回来,连根都拔掉你去!”路旁的兰、韦姓氏人家听后不知就里,赶回家中,急召族里人商量说:“不好了,是否我们族中谁招惹了叶廷荣,只听他说‘等他回来,要把我们连根都拔掉。’”结果当晚整个兰、韦氏家族搬迁无遗,落得残垣断壁留存至今。

据传,叶廷荣为了父老乡亲生活用水、农田灌溉方便,硬是一个人花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就把一条四里多的小溪疏通,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气力。据说,叶廷荣常用的一把锄头上的“尖”(一种用于加固锄头把的铁尖栓)就有3斤半,可想而知锄头至少也有几十斤重吧。400多年来,疏通溪流时竖起来的大大小小的石头还在,最大的可能要有5吨多吧!至今这条清澈的溪水还在造福着后世子孙。

叶廷荣看到武当大坝洞四面环山、天阔地圆、风水无限,只可惜河水从洞中心穿过,水破天心,心想:何不在此建一座城,开两条人工河把河水绕到两边山脚下,再汇集到水口,这样就有利于族人居住了。

主意既定,但资金从哪里来?“好!没就‘抢’呗,当时不是有很多贪官、奸商吗?对,就搞他们,本地不行,那就到广东河源去。”说走就走,叶廷荣带着一帮弟兄来到河源的一个州府,寻计把这个州府“土皇帝”的“娘娘”扣押,并放出狠话:“我们要在这里‘抢劫’三天。”“土皇帝”想,“那怎么行,我的子民不是要遭殃吗?但老婆在人家手里怎么办?”他便急召师爷商量,师爷对“土皇帝”说:“为了咱们的子民和保护‘娘娘’,不如表面答应他,再在城墙四门张贴布告,告诉子民,叶廷荣将在本城抢劫三天,子民看到肯定就不来了。”

果不其言,叶廷荣抢了半个时辰就路断人稀没搞头了。叶廷荣知道后怒火中烧,押着“土皇帝”的“娘娘”就回到了老家武当山下梅子坑燕子崖的密林里。

这下,“土皇帝”的老婆都被人抓了,那还了得。官府派出官兵围捕救人来了,山高路远,可是又到哪里去找呢?

一天,一群官兵走到广东和平县岑岗与江西定南、龙南交界的一个山垇里,碰到一人,问道:“你知道叶廷荣的巢穴在哪?你认识他吗?”那人说:“知道哇,如果我把这棵松树拔起来你们能扛住,我就告诉你们。”官兵们想,吹牛吧,你能把这斗大的树拔起来?“不信吗?好!你们给老子成队站好。”只见那人一个马步,双手用力一拔,好家伙,像拔萝卜似的,起来了!当松树就要压到这群官兵肩上的瞬间,那人用脚撂倒一人说道:“此木就是柴,廷荣就嘿嘊(就是我),你赶快回去报信吧!”结果其他36个官兵阿弥陀佛,呜呼哀哉了。

从此,后人在这里摆放了36个香炉,到现在都还在呢,这个垇也就叫作了“阴兵垇”。

这下可把事件搞大了,叶廷荣回到燕子崖山寨,跟弟兄们商量,钱财抢得又不多,哪够建城呢?这边官府又在追捕。叶廷荣左思右想就把“土皇帝”的“娘娘”放了,把抢来的三粪缸湖(三茅坑)左右的金银财宝窖藏在不为人知的深山密林里。后来人们就把燕子崖山寨叫作“娘娘寨”,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在寻找那三粪缸湖的金银财宝呢!

在革命战争年代,上马石围屋是大坝游击队的主要活动区域,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故事。如今,上马石围屋辟有大坝游击队陈列馆,展示的一件件文物都有一个个故事,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