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坑水库做贡献

河坑水库做贡献

自古以来,武当镇范围内都是比较缺水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当地政府想方设法解决农业灌溉用水的问题,先后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修建了河坑水库、丰收水库、石下水库,为农业生产做贡献。

“千寻大坝锁清流,一湾湖水浮渔舟。鱼跃人欢闻田歌,天旱无虞灌平畴。”河坑水库位于武当镇大坝村(时称三联村),北距龙南市区约45千米,坐落于桃江一级支流渥江支流老圳河中游。水库坝址控制流域面积7.40平方千米,水库正常蓄水量为421.69立方米,设计洪水位425.19米,校核洪水位426.89米,死水位407.79米,水库总库容为173.7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000亩,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小(一)型水库。

坚如磐石的河坑水库

水库枢纽建筑物主要由大坝、溢洪道、灌溉引水系统等组成。大坝为黏土心墙坝,坝顶高程428.00米,最大坝高24.41米,坝顶宽4.00米,坝顶长82.00米。溢洪道为开敞槽式,设计最大泄流量196.40立方米/秒。

河坑水库于1965年12月开始兴建,当时由武当公社组织各个大队派工,动员各个生产队有劳动能力的社员出工出力,邻近的南亨、夹湖公社也派出社员,支持水库的建设,参加修建的人数达到数百上千人之多。参加修建水库的社员群众自带干粮,起早贪黑,日干夜干。社员们在时任公社书记廖房胜等领导的带领下,发扬红旗渠的精神,在当时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大干苦干,靠的就是修建者们的汗水和双手,从挖土、碎石到打夯,凝聚着劳动者的辛勤与无私的付出。

风景如画的库区

到了1971年1月,历时6年的河坑水库基本建成,从此为武当的水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经2011—2012年续建及加固处理,水库工程达到现有的规模。

武当镇除了有河坑水库外,还有石下水库库容量37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570亩;丰收水库库容量79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600亩,全镇有效灌溉面积已达2000多亩。人们辛勤修建的这些水库,至今仍然在为武当的农业生产默默付出,泽福于民。

武当镇地处江西的南大门,素有赣粤边际明珠之美誉。进入新时期,武当人民在上级及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准施策,着力打造赣粤边际客家名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