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英烈千古颂
叶元根,1922年出生于龙南县中南乡(现武当镇区域)一个富农家庭。祖父叶亚海,系地方豪绅。父亲叶渊芬,常在村上包揽词讼。童年时代的叶元根,最喜欢听老师和长辈讲述水泊梁山“杀富济贫”的故事,自幼脑子里就积聚着一股反抗的精神。抗日战争期间,叶元根耳闻目睹日军的暴行,民族大义情怀积满胸膛,对父亲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
解放战争期间,龙南中南乡(现名武当镇)农村,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人民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捉兵抓丁成为县乡政权的第一要务,青年农民感到朝不保夕。时任中南乡警卫干事的叶伯春,对当时的社会十分不满,毅然辞官不做,于1947年春节期间,在大坝岗上竹园围联络青壮年农民组建大坝大刀队,聘请广东和平的武师(东江支队九连游击队员),早晚聚集厅堂内,使拳舞棒,习练武术,名为健身,实为反抗政府抓兵捉夫,练就防身反防之本领。叶元根、叶恒芬等热血青年,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从旁观到加入大刀队,勤学苦练武功。
1947年,时任家乡副保长的叶元根的胞叔因赴赣经商去职,叶元根的家庭欲将保队副的“肥缺”加在叶元根身上。他起初毅然推辞,之后在王金恒师傅(东江游击队队员,以武术师身份常在大坝活动)的指点下,走马上任,戴上了保队副这顶“桂冠”。叶元根经常利用职务之便,保护地方青年农民,使他们免受抓兵拉夫之苦。
1948年初,国民党在全国戡乱战场上节节败退;战略上从“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防御”,在国统区的大后方,加紧征召“炮灰”。岗上村这一保,中南乡下达了征集15名壮丁入伍的任务,半个月的限期中,该保未抓俘一人入伍,原因是叶元根在乡里领受任务返村后,星夜上门挨户通知,有16岁至45岁的男性青壮年立即外出躲避,春耕前切勿回家。而叶元根从第二天晚上起,每晚都带领几名荷枪的乡丁,象征性地到应征对象家中,挨户捶门搜捕,并口头命令各户家长,限期找回应征青壮年。正是叶元根的机智巧妙,当地没有一个人被抓壮丁。
1948年春,中共三南临时工委书记叶吉祥从定南古地秘密来到大坝。经过周密查访,得知了大坝大刀队习武练拳的目的。不久,短枪队在大坝秘密活动时,吸收了大刀队个别年轻队员参加了游击队。在大坝柏树庙智擒县参议员叶济华时,吸收了叶元根等人为内应,没收了叶济华家百担稻谷和10支步枪。叶吉祥还亲自交代叶元根等人,要发动大刀队员,配合游击队的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活动,并当众表扬了叶元根反征兵行动的妙策。
5月中旬,参加东江支队的大刀队员叶元泮从广东和平岑岗回到家里治疥疮。大坝治安联防队队长叶耀峰发现后,把叶元泮诱骗到乡公所进行盘查。叶元根闻讯立即串联队员,打算冲击乡公所,抢出叶元泮。在叶元泮只字不吐,联防队尚无真凭实据的情况下,大刀队准备动手强攻,加上当地乡绅耆老出面调解,叶元泮被释放回家。冲击乡公所抢人的企图暴露后,为防治安会的暗算,叶元根等人通过与大刀队童子(堂主)叶伯春密商后,决定全部队员以外出搞副业为名,当夜陆续离村出走,到定南古地集中,寻找三南临时工委,要求全部加入游击队。
6月1日,大刀队一行31人(包括几名家属)先后到达古地,找到了工委书记叶吉祥。三南临时工委5月初就向九连工委汇报过大坝大刀队的情况。工委决定,在适当时候,将大坝大刀队改编为大坝游击队,隶属三南临时工委,并指定叶吉祥兼任该队的政治指导员。大刀队一行到达古地后,叶元根等人向工委书记汇报这次集体来古地请求参加游击队的经过和原因,叶吉祥第二天就率领大刀队,开赴九连工委总部所在地——广东和平青州参加改编整训。
整训开始,总部负责人宣布,大坝大刀队对外名称仍然保留,负责人仍为“童子”叶伯春。内部正式命名为大坝游击队,归三南临时工委领导。政治指导员由工委书记叶吉祥兼任,任命叶元根为队长,叶恒芬为副队长。
7月初,为期一个月的整训结束,大坝游击队返回定南古地,7月中旬还是以原大刀队的名义秘密回到大坝。游击队还将10支步枪隐藏一处,派专人秘密看守。队员们白天轮流到各队员家割禾插秧,晚上聚集一处住宿。而中南乡治安联防委员会却在加紧策划对大坝大刀队的破坏。
9月中旬,粤赣湘边“剿共”总司令叶肇巡视防区各县时,从广东连平进入龙南,途经大坝时,大坝叶姓乡绅和中南乡联防办事处请他以宗族的身份劝说大刀队“改邪归正”,并策划收编事宜。叶肇在叶氏平三祖祠召见大刀队几位负责人。叶肇还假惺惺地说:“你们带队跟我到南雄去,我把你们改编为‘国军’,为国效劳,将来前途无量。”叶元根听后义愤地反驳说:“叶吉祥为穷苦民众办事,你们抓兵捉夫,谁给百姓办事我们就跟谁!”叶肇阴险地奸笑道:“不听我的规劝,后果不堪设想,年轻人不要提着脑袋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叶元根针锋相对地回答说:“怕死的不参加大刀队练武习艺,参加了大刀队就不怕死!”这次所谓的“谈话”不欢而散,收编大刀队的阴谋被挫败。
叶元根等分析事态后,四处派人召集队员,决定中秋节后撤离家乡大坝,回青州总部请命。中南乡联防队长叶耀峰煽动叶元根父母用严厉的“家教”逼叶元根他们“弃暗投明”。叶元根父亲在家里拍着桌子对叶元根骂道:“你这个贱骨头,还不听政府和族绅的忠告,我们的父子之情从今就一刀两断!”叶元根母亲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说:“你这个轻骨头,在家有福不会享,还要到外面去蹲山棚,去找死。”叶耀峰趁机挑唆,并恶狠狠地说:“你想到土匪窝当官,难道叶司令不会给你官当吗?”叶元根在家长的数落和敌人的夹击面前,不甘示弱地回答说:“你们不必多劝,我们走的路是选中了的,一走到底,决不回头!”
初心广场
9月14日凌晨,大坝的上空,乌云遮蔽了中秋前夕的月色。大坝游击队员陆续聚集在大刀队练武的屋内,秘密地将10支步枪取出,准备提前撤离大坝。敌人在天亮前包围了大刀队队部,摸到门口暗中放哨的队员身边,将哨兵拦腰抱住,哨兵扣动机柄时,枪口被敌人扭向天空,“砰”的一声,屋内叶元根立即下令队员们突围。双方枪声四起,敌人将一颗手榴弹掷向屋内,队员们刚卧倒在地,手榴弹炸响。几十个敌人冲进屋内,队员们全部被俘。
9月15日,粤赣湘边“剿匪”总司令叶肇下达了一道手令:“查中南乡匪首叶元根、叶恒芬,勾结定南匪首张大生(即张生苟),暗受叶吉祥指示,假意自新,率队潜回大坝,伺机活动,蓄意叛乱,贻害地方,着即就地枪决,以示警诫为要。”
9月16日下午一时,叶元根和叶恒芬、张生苟一起被押赴大坝圩背杀害。临刑前,叶元根对同监的难友说:“同志们,永别了!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这铿锵雄壮的声音,响彻寰宇,冲向云霄。就这样,年仅26岁的叶元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1948年9月16日,原大坝游击队队长叶元根烈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自己的家乡武当镇,家乡人民将烈士安葬在岗上村;被敌人杀害的另外两名分别是游击队副队长叶恒芬及炊事员张生苟。新中国成立后,叶元根、叶恒芬及张生苟也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在武当镇大坝村河口的田野上还有一处坟茔,那里安葬着叶良盛烈士。叶良盛烈士出生于1917年,1943年参加革命,是广东游击队的队员,1948年1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31岁。2013年冬,龙南人民政府重新修缮叶良盛烈士墓,让后人去祭扫,缅怀烈士的革命事迹。
在横岗村岗尾村民小组的山坡,有一座烈士墓,那里安葬着三位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事业牺牲的解放军战士。烈士墓为圆形坟包,有一块高大的墓碑,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样。20世纪六七十年代,周边学校会组织师生去祭扫烈士墓。
除此之外,武当籍的革命烈士还有:叶运添,男,出生于1927年,1945年6月参加革命,系东江二支队的交通员,1947年6月由于叛徒出卖在广东和平被暗杀;叶祥水,男,1927年出生,1949年参加革命,任程龙乡乡长,1950年5月10日被土匪杀害;叶春娇,男,1931年出生,系志愿军六十一师警卫二营战士,1953年5月11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
正是这些武当儿女,为了民族的独立,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光辉事迹值得后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