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心围
“田园绣就龙盘屋,心灵筑成客家围”,这就是田心围。田心围位于武当镇大坝村,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约1550)。田心围坐西朝东,是盘龙状客家围屋的经典建筑,具有完善的防卫设施,尤其是祠堂规模宏伟,分三进、二天井,梁柱构架紧实精致,仓厨齐备,对研究清初时期客家人的历史文化以及家居寓所的风貌、建筑技艺、民俗风情等均有一定的意义。
田心围的开基始祖叶秀茂,字松轩,生于明弘治戊申年(1488),原随祖居于岗上永安围及珠院围,原配胡氏,次妣谢氏。谢氏生五子:廷乔、廷艳、廷修、廷相、廷贡。
大坝村田心围
叶秀茂上祖康养公原居广东龙川,后迁广东河源(今东源县三河镇积粮村山下)。生子:玉山、玉广、玉成。玉广公迁广东和平大楼牌,生子:伸、俊、侃。伸公生子:坚、玑、珠。坚公生子:珪、环。武当开居祖珪公字平三,于明初由广东和平大楼牌迁江西龙南南埠都市岗(现武当镇岗上村)开基。平三房字辈始祖起自康养公,为平三祖派下专属辈分是:康玉伸坚平、惠仕叶秀廷、正再先起绍、宗华安泰昌、渊源祥发远、兰桂庆腾芳、仁义传家泽、诗书焕国光。
叶秀兹和叶秀茂,本是一对胞兄弟。传说叶秀茂先娶了个比自己小两岁的胡氏为妻,夫妇感情和好,共同生活了多年,但膝下无后。而叶秀茂的哥哥叶秀兹,生下的子孙众多。
有一次,哥哥叶秀兹邀弟弟叶秀茂在家进餐,当时哥哥的直系孙子欢呼雀跃,进门便叫一声“阿公”,叶秀茂随即应了一声“嗳!”天真无邪的小孙子瞪了眼,直言说:“我不是叫你阿公,是叫我的阿公!”就这么一句话,言者无心,听者有意,重重地刺伤了叶秀茂的心。
返家后,叶秀茂把此事告诉妻子胡氏,贤惠豁达的胡氏便劝他再娶。经夫妇俩商定,已近老年的叶秀茂果真再娶了胡氏的丫鬟谢氏。想不到的是,后娶的谢氏连续生了五个儿子,即叶廷乔、叶廷艳、叶廷修、叶廷相、叶廷贡,且个个长大成人,各立家业,从此叶秀茂也儿孙满堂了。
据传,田心围的主要建造者是叶秀茂的二儿子叶廷艳。精明的叶廷艳多方积聚家财,比如交换山地,或把自家原始山场上的木头转手贩卖,或出外做生意等等。叶廷艳头脑灵活、精于计谋,家底日益殷实,在16世纪中期,终于在平坦的田垄中新盖一座超越先祖的大围屋,称为田心围。据说田心围建好后,取堂号还颇费一些周折。叶姓祠堂总的堂号是南阳堂,后来经兄弟五人商议,围屋祠堂的堂号就以父名字中的名(秀茂)、字(轩松)各取一字冠之为“茂松堂”。
田心围外景
大坝村叶氏《廷艳祖传》载:“凡相传五房,原共居田心围,其围内茂祖祠堂创建之初,艳祖倡其事,我乔祖各房相与共成厥功,栋宇崇隆,规模宏敞,允为南埠巨观。”《廷贡祖传》载:“得知贡翁之流传,乃诞自秀茂翁,合乔艳修相并肩五人,贡偕四兄恪遵父训,鼎建田心大围,厥后居分四隅,截然而棋局之不紊焉。”
和其他客家围屋所不同的是,田心围的整体结构前低后高、前方后圆,围屋中心是一栋三堂式祠堂,以此为中心环建三圈,是砖石、土木结构的封闭式半圆形建筑。整座围屋占地面积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多平方米,房屋600余间,围内人口最多时达900人。
田心围是由内外三圈2-4层的楼房组成,各圈楼房之间有多处巷道相通,外圈楼上楼下层层相通。二三层有走马楼环环相连。外围基墙呈三层砌筑:外以河卵石浆砌,中以土实之,内层为砖砌,厚1米有余;围屋开设的四门均用麻条石作门框,有厚门页、吊闸、栅栏装置。开设的四门分别为东门(大门、主门);南门(上小门),南门分里外二门;北门;西门,西门很少启用。整座围屋设炮角楼五座,外墙周围密布枪眼,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围屋大门祠堂前有一口井,生活设施功能齐全。
值得一提的是,门坪立有两方形麻条石柱(上刻字迹已风化),这是当时作为名门望族身份的一种象征。围屋前置一半圆形池塘,意为留水存财,兼蓄水防旱、养鱼、灭火的功能。门坪和院道均以河卵石铺就。
祠堂背后正中是高于祠堂的半球形斜坡,俗称“花胎”。花胎正中原有用石头摆放的象征女性生殖崇拜的图案,是为“胎神”。祠两边留有较宽的地坪,俯瞰整个花胎就像一位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腆着大肚子即将待产的孕妇,两只大腿分开,脚板平摊。
祠堂内仓厨齐备,原有4—7米长的原木板凳各两张(现存一张约7米),在这里举办红白宴席,摆个40多桌一点问题都没有。东门门楼为整个围屋的主门,内进二门是厅堂之门。厅堂分下、中、上三厅,上厅最上面用屏风隔开设府座阁楼,安放列祖列宗左昭右穆牌位,府座前设神龛,神龛之前安放神台,神台上安放一香炉祀奉祖宗,神台下安放一香炉祀奉土地神灵,左右各安放一香炉祀奉陈公旗神。天井边还安放一香炉祀奉天地神灵。门楼左右各有香炉一个是为门神,门楼前方再置一香炉祀奉四面八方各路神祇。下厅右设厨房,曰“众屋”,凡各种宴席,只要是秀茂公派下嗣裔,人人可用。“文化大革命”时前厅内横梁上放有“义仓”,从祖宗膳学田(宗族的田产)收取的田租(稻谷),放置于内,用于祖宗祭祀、奖励童生就读赶考、救助个别特困户、灾害之年和青黄不接之时放借(这部分就要收取利息)。
在田心围,有四块碑刻题记尤为重要。其中,前厅的侧墙上嵌有的一方永禁碑上书曰:“祖堂乃先公英灵栖所,永禁堆放竹木等项;天井、丹墀永禁浴身污秽;围内三层坪巷道,乃朝夕出入公共之路,永禁接檐截竖及砌结浴所、猪栏、鸡栖等项。围外门坪斗角周墙角,永禁架木笠厕,蔽塞外界。”此碑立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那是因为田心围到清乾隆年间已成为当地一大望族,这座庞大的围屋,已是“生齿日繁,萃处稠密”,族人争相侵占公用空间,以致要用禁约的形式来加以约束,由茂祖名下的四大房牵头,立下了禁碑镶嵌在神圣的祖堂门口。永禁碑由此应运而生。这块禁碑内容丰富,碑记涉及围屋的管理、保护方面,是赣南众多围屋中唯一以禁碑形式来约束村民的乡规民约,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尤其对综合研究围屋提供了一份非常有价值的史料。
还有一块碑刻是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十二月镌刻在南小门墙体上的新开小门功德碑。清嘉庆初年,田心围的叶姓家族在祠堂后又圈建了一环,扩大了建筑面积,但是这样也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于是新开设一扇小围门便提上了议事日程。对于十分讲究风水和注重围屋防御的客家人而言,开门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在秀茂公第七代子孙叶英杰等名绅的召集下,众子孙纷纷解囊,新开小门的事很快得到了落实。从嘉庆十五年十一月底到十二月初,族人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座城楼式小门便在春节前竣工了。为纪念集资建设围门这件大事,在田心围新开的小门边镌刻了一块石碑昭示后人,以记载建设围门的功德,书曰:“古有出门之占礼,有入户之言,则室有门厅,岂不重哉,然而莫为之前虽是弗,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则整旧而如新者,固嗣孙之所当然也……”
另外两块碑刻分别是2001年镌刻在祖堂的修建道路功德碑、2007年镌刻在祖堂的修缮祖堂功德碑。这四块相距260多年的碑刻不仅是围屋人崇先报本、精诚团结、同心同德等客家精神的充分体现,更是向人们昭示着田心围的古老与沧桑。
当然,为了维系和光大宗族,围屋除了有庄严肃穆的一面外,还有亲情融融的一面。在每座围屋一般都设有“围门厅”,这是围内的老百姓最爱聚集和休闲的地方。门厅两边多固定设有长凳或树筒、石墩等以备坐。门厅不仅光线好、通风好,且还是进出围门的哨口,因此,它便成了围民日常感情交流的主要场所。茶余饭后,人们都喜欢聚在门厅喝茶聊天,打发悠闲的时光。
直至今日,几乎任何时候走访围屋,尤其是夏天,都会有人在门厅里谈天说地或闲坐;倘若遇到走亲访友的客人,他们便会“笑问客从何处来”,笑脸相迎,盛情款待,这就是客家人骨子里流淌的热情,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田心围内的碑刻
碑刻内容:立镌碑,茂祖子孙:远庵、宁达、必彰、毓万四大房等,为永禁侵竖、通界水,以绥生灵事。思我茂祖创居于田心处,中立寝庙数栋,以绥先灵。环建围屋三层,以卫斯寝。其内之前后左右、街坪巷道以及外立之门坪、斗角、周界,靡不脉络分明。先公之经营,可谓极其尽者矣。逮沿于兹,生齿日繁,萃处稠密,或明知不便于祖堂而图宽,目前仍檐接扇者有之;或懵然不顾风水而乘其便,拦街横竖者亦有之;至于鸡栖、浴厕积暂而成者,数难更计。今围中之唧唧多故,莫不由蔽塞致之。是以阅传四大房,前辈斯文,暨本围各烟火等,齐集祖堂,平心会议而于围之内外,凡属傍竖侵陷有碍界水者,劝各拆除,而当前之知者,固肃然其不敢干,苟不显以昭示,而将来之不知者,未免仍蹈覆辙。因更为勒石条陈禁例,实竖于祖堂之侧俾,后之览者,知公地毋得片瓦只砖,知界水勿要寸木架摭,四界永清而祖灵丕显,街道顺利而环居永久矣。
田心围内的碑刻
碑刻内容:古有出门之占礼,有入户之言,则室有门厅,岂不重哉,然而莫为之前虽是弗,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则整旧而如新者,固嗣孙之所当然也。予居田心围,蒙先世开一坤门名曰上小门,出裕后昆,因已吉无不利矣。第经年湮世逮不能矣,须怀□□□之庐,愚意欲重修,无奈一木难成。于是出谱劝输,蒙通围叔侄兄弟不吝,各房概然乐输钱文。因以择吉期于嘉庆庚午岁十二月十二日子时竖门,丑时上梁,今功成告竣之后,门楼殊□,增新梁栋,益加焕发。此□亦诚善也,然不过因前人之制而重修之,宁敢以居其功哉,将诸公芳名镌刻以左以垂后之一览……
武当镇大坝村田心围大事记
明嘉靖年间(1507—1567),田心围由叶秀茂五个儿子协力兴建。
1958年至1962年,前后两次三个生产队于田心围堂内厨房、厅堂集体用膳,集体下田劳作,小孩集体管带,这叫作“大食堂”。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随着“破四旧,立四新”的开展,族谱被焚烧殆尽。
1976年9月18日下午3时,原大坝村的全体村民(不论男女老少)聚在堂内收听收音机转播的毛泽东主席追悼大会实况。正中悬挂毛泽东遗像,布置了简易庄肃的灵堂,3时整哀乐声起,整个堂内满是哭泣之声,缅怀毛主席。
1988年大年初二,由香港某旅行社组团的一行香港同胞(约50人)第一次踏进田心围茂松堂。在武当乡政府的接引下,围内乡亲组织舞龙队到105国道迎送。乡亲们在堂内摆开八仙桌,拿出最好的糕点、客家米酒招待同胞。
2005年,田心围祠堂整修一新,门楼墙上镶嵌着红瓷,原有的宽大的石门框也漆上了红色。
2005年,田心围被赣州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名录。
2008年,田心围被龙南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8月8日,江西省住建厅公布大坝村(田心围)入选江西省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