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堂号
每一座客家祠堂都有堂号(也叫堂名)。堂号是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也是区分族属、支派的标志;是客家人寻根溯源与崇敬先贤的体现,也是客家文化中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标志。
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宗亲色彩,具有很强的精神纽带作用。从地域来说,客家人祠堂的堂号大多是来源于发祥地,客家人以故土的地名为祠堂的名号,以缅怀先祖、怀念故乡。
武当镇范围内叶、赖、刘、蔡等四大姓氏的祠堂各具特色。从祠堂的堂号来看,叶姓祠堂的总堂号为“南阳堂”。而大坝村田心围叶姓祠堂的堂号为“茂松堂”,是因为田心围的子孙众多,建好祠堂以后,后代为了铭记他们的开基始祖叶秀茂(字松轩),就从他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冠之为“茂松堂”。
赖姓祠堂的堂号是“颍川堂”,是因为赖姓的先祖和龙南境内的其他客家人一样,都是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的。陈、钟、赖、冯、韩等姓氏统一的堂号为“颍川堂”,是因为这五个姓氏都源自于河南的颍川。
早期赖氏聚居在河南鄢陵一带,并在今河南境内繁衍,后在颍州郡、河南郡、河内郡形成望族,此三地也成为赖姓的传统郡望。秦汉时期,居于颍川郡的赖姓已有迁居南方者。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为躲避战乱,赖姓一支迁往陕西省;另一支南迁,并在江西省、浙江省发展成望族,成为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在赣南,赖姓被称为客家南迁第一姓。武当镇赖姓基本上都是从毗邻的杨村镇迁入而繁衍子孙至今。
武当镇刘姓祠堂的堂号是“彭城堂”。彭城是刘姓郡望,也是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因此,许多刘氏宗族都将自己的祠堂称为“彭城堂”,以标明自己为彭城刘氏,是正宗的汉家后裔。战国末时荣公刘仁迁沛丰邑中阳里(丰邑本属宋国,宋灭后入齐,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后,原宋国国土尽入魏国,为魏国东陲)金刘寨开基,是以始迁彭城的荣公为一世祖的刘氏族群,所以刘姓祠堂堂号为“彭城堂”。
武当镇蔡姓居住在横岗村白沙,堂号为“济阳堂”。战国时期,蔡姓族人由湖北蔡甸进入湖南常德,并沿沅江进入贵州。秦汉时期,蔡姓在豫东与鲁西一带形成了济阳蔡姓,是为“济阳堂”。西晋末年,北方战乱,蔡姓开始大规模进入江浙地区。唐、宋时期,蔡姓族人两次大规模南迁闽西、赣南、粤东,散布于江南各地。武当镇蔡姓先祖都是从龙南杨村镇分迁在横岗村白沙定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