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隘

关隘

明朝中后期,朝政腐败,外遭倭寇侵扰,内忧贼寇横行。南埠乃与粤交界门户之要冲,据王阳明平三浰时有关奏疏记载,当时“太平堡设有横岗、角嵊二隘,上蒙、高沙二保设有牛冈、阳陂二隘”“仍于本县并龙南县量编隘夫几百名,委官管领,兼同该司弓兵巡逻,使盗贼不得盘踞”。

河口隘遗址

据此,明朝中后期,现武当镇境内设有关隘四座,形制基本相同,由灰浆河石砌筑,主楼高9米左右,前后两门相通,门的内外各置5根粗栅栏,栅栏之中设置可升降活动吊闸,墙体四边留有多个瞭望孔和枪孔,内有守关人员用膳、休息的场所。四座关隘均距离村民居地不远,有贼寇险情时,能起到守关之人与村民相互呼应的作用,有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横岗隘遗址(现横岗村冈尾)待考,应该与当时的“横岗营”相近,把控三浰及九连山脉之盗匪。

牛冈隘位于南武当山下牛屎坪的过境驿道,北南走向,南边是一东西走向的两米深坑,筑石头拱桥一座,东边靠山冈土包,西边比较平缓。

河口隘位于大坑驿道大坑口险隘之处,北南走向,东起自河床深潭,西靠陡壁山崖,是为武当佳景之一。这个关隘是王阳明平三浰源胜利以后特意设置的关隘,派有隘夫数十人,防止盗匪骚扰百姓。大坑口及岗上现存的关隘占地十余平方米,为方形两层砖石结构,一高一低共两间,一间靠溪流,一楼为生活用房,二楼住人;另外一间一层紧挨石壁建筑,中间行人,至今保存完好。对穿的石门都有栅栏,坚固无比,当地人称之为“炮台”,成为一个地名的标志。

岗上隘位于迳仔驿道的现滚水坝下面,北南走向,东边是呈90°的丹霞陡壁,西为深渊,属四座关隘之中最险要之地形。

明清时期,赣粤边界有多条古驿道,连接两地的百姓出行。史志载: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南赣巡抚李汝华至县巡视以横岗逼近九连山的粤路要冲,设横岗营置兵防守,检查过往行人。清顺治九年(1652),横岗营有750名士兵,其中600名随守各移驻下历市,150名留太平堡契真寺驻防,仍署横岗营职衔。

古驿道上除了有关隘,还有一座单孔的石拱桥。古驿道往往都是和石拱桥、风雨亭紧密相连的,石拱桥一般分为单孔、两孔桥,材料多为硕大的石料,建造简易,但结实耐用,可以延续数百年不倒。

再沿着曲折蜿蜒的山道,过了大坑垇,翻过几座大山就到了广东和平的浰源镇,而分岔的一条道可以通达定南的三亨。就是这样,商贾们把香菇、稻米、鸡鸭等大批龙南的土特产,或者陶瓮,特别是石灰,通过挑夫的肩膀运出山,流向广东;或是把山外的布匹、私盐、茶叶等通过马匹运回本地。站在这条古道,至今可以遥想当年的一派繁荣景象。

从这条古驿道经过的商贾、行人到了这个关隘,都要接受检查方可通行。由此可见,关隘的功能不可小觑,它承载的可能就是防匪防盗、稳定地方治安的重要作用。

古驿道上的石拱桥

大坝村水口古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