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路下与观罗下

官路下与观罗下

武当地处赣粤边际,古代辟有官道,是官府传递公文的重要通道。当年的官路是卵石铺成的驿道,就是从龙南县城方向经渥江而上,到达与南亨交界的河口再到大坝。一茬又一茬的官员从这里路过,或骑马或坐轿从官道经过。

武当镇大坝村的观罗下,先前的名字叫“官路下”,这里面有一个传说。

清代时,与南埠(武当)相邻的粤地出了一位大官叫颜伯涛,曾任陕西按察使、甘肃布政使、直隶布政使、陕西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一生中也做了不少实事,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好名声。但他遇上了前所未有的强敌,就是英国,遇上最为棘手的难题,就是鸦片。在禁烟问题上,他的见解与林则徐、邓廷桢一致,是坚决的禁烟派。在海防问题上,他是坚决的主战派。他没有举手投降,与英军交战多次,战斗也很激烈。但清军落后的土炮不是英军大炮的对手,征用的渔船无法与英军的铁甲舰相抗衡,颜伯涛的军队很快败下阵来。厦门失守后他退居同安,接着败退漳州,最后一直逃到广东。道光皇帝责备颜伯涛“不能预防仓促失事”,下诏降为三品顶戴留用。颜伯涛被革职回广东连平县老家闲居了12年,直到咸丰三年(1853),清咸丰皇帝宣召颜伯焘以四品京官入京,准备重新起用,但因当时太平军直逼京津,道路阻塞,不能到达京师,颜伯涛改任姑苏(苏州)江南事务帮办,不久病逝,终年66岁。

据说,颜伯涛每一年回乡省亲途经南埠都会停下轿子在此地歇脚赏景。颜伯涛为官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当官的架子,遇见路过的百姓还会和他们交谈拉家常。如果看到困难的老百姓,颜伯涛就拿出一些碎银接济他们,所以老百姓都很感激他。人们为了方便过客,还集资建了一个茶亭,供路人歇脚用。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被当地的老百姓叫作“官路下”。

后来,曾经的官路下有了村庄,也修建了桥梁,老百姓在这里繁衍生息,这个地方也渐渐变得繁华起来。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这个名称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变成了“观罗下”,从而延续至今。

再后来,105国道从村子旁穿过,每天从这里经过的车辆川流不息,观罗下变成了一个繁华之地。其实,不管这个名称如何变化,不变的是这个名称背后的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