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驿道

古驿道

古驿道,也称驿道,是中国古代陆路交通的主通道,同时也是属于重要的军事设施之一。比较有名的古代古驿道有湖广驿道、杭徽驿道、青蒿驿道、梅关古驿道等。

武当镇山高路远,地处偏远之地,古时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食盐,均靠人挑肩扛从广东省龙川、和平供给。武当境内现存5条古驿道(官路、官道)。

一是过境驿道:明清时期,官府修建了自龙南县城出发南行,经东江、临江(今临塘乡)、南亨、武当(横岗隘,时属太平堡),进入武当自河口石浮塘经官路下、大坝洞水口拱桥、古龙潭、大山、石下、横岗,贯穿整个武当镇,在横岗境内分别前往古称的“三浰”——广东省连平州(今连平县的中村垇),古时称之为“赣粤铺路”;亦可通毗邻的杨村镇、九连山,所经之地设有多处茶亭、风雨亭。

二是碗窑坑驿道:起自河口村石浮塘,经定南三亨镇进入广东省和平县岑江再往和平县、龙川县等地,龙南与定南交界处设有风雨亭一座。值得一提的是这条驿道也是大坝大刀队与三南临时工委联络所经之路。

三是大坑驿道:起自河口村,经大坑垇往东过定南到达广东省和平县坪地水、岑岗及往南至和平县浰源塘尾,接近与和平县、定南交界处建庵场一所,曰奇峰禅院,可供行人歇脚吃住。1518年,王阳明平三浰期间,由余恩指挥的第四路官兵经此道从龙子岭入,攻溪尾、塘涵洞、古地、空背巢,直捣下浰大巢;此驿道也是大坝游击队与东江支队联络所经之路。

四是迳仔驿道:起自岗上村上马石,经丰收水库进入广东省和平县浰源排上,与广东省和平县交界处设有风雨亭一座。

五是塘梨岭驿道:起自大坝村塘梨,通往龙南南亨乡助水、夹水以及夹湖乡,与南亨乡交界处的塘梨岭顶设有风雨亭一座。

河口村在当时是一个繁华之地,从南亨进入河口村(今属大坝村)的驿道穿村而过,渥江河口段有着一个不小的圩场,店铺林立。河口昌和围的始祖叶昌和就是在河口开旅店,方便过往的商贾旅人,后来花费了不少的银子,在毗邻圩场的地方购置田地建起了昌和围,从中不难看出围屋主人的远见与胆识。至今,河口的老百姓口口相传中还有“官路下”这个地名,就距离昌和围不远。河口这条驿道进入大坑口,石阶路也是曲曲折折沿着溪流纵深进入大山。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在这条古道上,除了石拱桥,还有的就是风雨亭了。风雨亭一般是砖木结构的建筑,方形布局,有客厅大小,东西各有一道用条石砌成的拱形的门,中间行人。当然,有的风雨亭的外面还镌有一副颇有意境的对联:“凄风苦雨留君住,绿水青山伴客行”,字里行间给过往的行人商贾以心灵上的慰藉。亭内南北两面各有一排青石板石凳,供人们在风雨亭歇个脚打个尖,接着又踏上前行的路。墙壁上还有人们用石块、木炭留下的各种文字记号,有有感而发的,有留言存记的,还有警示教化意义的,至今看来这也是风雨亭的一种文化。

古驿道遗址一

“茶马古道”上常见的还有茶亭,茶亭是竹木或是土木结构,一个土灶,几张八仙桌配上一些长长的条凳。茶亭为过往的商客拂去疲惫与困顿,他们乏了累了,便停下脚步在茶亭来上一碗大碗茶,一番小憩,接着又踏上漫漫的旅程。

古驿道遗址二

古道上的茶亭多为附近民众集资出工出料,或是善心人士施舍捐建的,一般选择风光秀丽之处建造,附近要有清澈山泉,以便行人洗涤、解渴。有的茶亭有专人居住、看管,还兼有看护本路段的桥梁和养护道路的职责。茶亭内备有茶免费提供给路人饮用。这些看管养护人员的酬金多数由当地民间的路桥渡会解决;有的则由看管养护人员每到夏收或秋收季节,挑着箩担到田间地头向正在收割稻谷的农户收取,数量自愿。春节期间,看管养护人员也会到附近的农户家走访,淳朴的山民也会馈赠给他们一些米果、茶点、豆类等以示慰问。有些山民还会携带食品和香纸、蜡烛到附近祭祀山神土地,以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而食品就留赠予看管养护人。

岁月流逝,古驿道的风雨沧桑也渐渐湮灭在滚滚红尘里,只保留了一些诸如“炮台”“老茶亭”“拱桥下”等地名,至今还在沿用,成为一个时代的见证。

“远岽绵延长,峡山险峻苍。野芳侵古道,旧亭遗残墙。鸟音山空静,泉咽谷幽凉。”古道不再,青山永存。在客家人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古驿道上留下无数先民匆匆的脚印,那些曾经的欢愉,或许还有一份伤痛,都将成为最珍贵的过往,尘封在岁月的履痕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