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亲迎
结婚之前,合婚的汉人或红喇嘛便已经把新姑娘离父家的吉辰定好了。白天或晚上都可以。于是他们便预备一切离别时所需的一切仪式。这时辰称作“上马时辰”。新郎就去亲迎他的新娘,两个人伴着他,都按着风俗穿着,并且都是会唱的。媒人也随同一块儿去。新郎穿得好好的,戴着大的礼帽,上面还拖着红穗(是清朝的装束);马上的鞍子也是用红色的。他手里拿着一张古代的弓,弓的一端有一束红的羊毛。背上掮着一个箭袋,里面装着四个箭头。回家后就把这弓放在洞房的窗下,四个箭头就放在那屋的四个墙角里。陪他去的伴郎必须依俗穿着,白色的,用羊皮做的长袍。这种衣服在土人中是不常穿的。
在这种情形下,新郎常骑一匹马。如果路程太远,这两个伴郎也骑了马;若是近的,他们便步行。他们带领着新娘骑的马。这匹马一定要是母的,或是没有阉过的公的;如果是匹母的,它一定要是没有发育完全的。马缰并没有多大关系。在马骏上放一个口袋,里面装着谷穗,在路上新娘就可以把身子靠在上面;马鞍上蒙着一条红毡,马上系着些铃铛。伴郎还带着一只两岁大的小羊,预备送给女家。[21]
当他们到了女家时,他们发现门是关着,并且上了锁。他们费了很长的时间去敲门和呼人。里面有妇人回应他们,但并不把门打开。于是伴郎就唱起歌来,很随便的唱着,譬如说,他们唱着,他们如何过山渡水……很细心的描写……又说,你们家是著名好客的,为什么这次不开门呢?他们很疲乏了,是从远方来的,又都是好人……但他们却不说出目的来。里面的妇人也唱着回答说:“若是你们能回答我们的问题,我们就开门。”问题例如:太阳在月亮前面呢,还是月亮在太阳前面?弓先有呢还是箭先有?水瓶先有呢还是水杯先有?回答是:月亮在太阳的前面,为什么呢?因为太阳不那么急着要取暖;在古时战术上,是先有箭,后有弓;敬客都用水瓶的。
我们看着也觉得不耐烦了,简直没完没了,不过他们对于乡谚传说都想得很快。
妇人哗啦一声将锁开了,但她还用力往外推门,外面的男人也用力往里推。这时候,里面从高处向外面人的头上浇出水来。新郎就要往远处躲开,最后门便敞开了。[22]
当他们把衣冠整理好了之后,这三四个客人就被引进一间屋里去。他们就向对着门的墙上所挂的神像磕头,并预备给女家的人磕头,但是他们很快的给拦住了。他们从口袋里拿出两大瓶杜松子酒来,瓶口用红枣塞着,而且照例用羊毛裹着。此外还拿出两只羊腿来。他们拿着羊腿道歉说,以前祖宗都是牵着两只羊送来给女家的。他们又转向男人们,送上两瓶酒,又说,在古时,照例还得加上两瓶,可是现在和以前不同了;无论如何,我们所送上的已经尽我们的心了。然后,他们把一块约有二尺长的红布铺在桌上,上面放着十二个馒头,再盖上一块红布或绿布,这是送给新娘的。此外还有一个两面有齿的梳子,一个头上戴的银冠或铜冠,扎头发的红绳、耳环和一个扎紧蒙面布及发髻的大扣针。
主人立刻传饭,有一只整个的羊和一碟醋。大家都不动菜。在这席上有尊长的客人帮忙举行这离别的仪式。
两个伴郎就站起来,又在口袋里拿出两瓶酒来,给每个人都斟上了,要请大家帮忙,使一切都能顺利进行,因为迎娶新娘的时候还要唱歌。他们又打开第二瓶酒,请一切帮忙的人喝,并且说:“请你们今天都去赴我们的结婚筵席。”
接着就要打扮新娘了。她在厢房里,坐在一个铺有红毡的小炕桌上。女家就请新郎到这厢房里来。新娘把眼睛沉着,也不同他招呼。新郎就把新娘所梳着少女的发辫打开,辫子普通都是用三条红绳扎着的。新郎抽出一条来放在袋里,其余两条系在iang hstia[23]由女家保存,为的是家里的幸福不致跟着女儿跑了。新郎就把带来的新梳子在自己头上梳三下,又在新娘头上梳三下,梳到第三下时,便把梳子留在她头上离开这厢房出去了。
他们把那厢房的门关上了,妇人们在里面替新娘梳妆。两个唱歌的人立刻给新娘带来了一件红衣服,因为她在这天一定要穿红衣服的。新娘用绿布把头蒙上了。在屋里的妇人替新娘快装扮好时,两个伴郎便站在屋前,听着里面修饰的歌声。她们唱着:“我们本姓李,现在要给土家了。带着一个两面有齿的梳子,我们没有学过梳头,我们请你们来,给我们新娘好好的梳个头……我们有耳环,我们请你们来替她戴上去……”这样把一切穿戴的东西都唱了出来。
伴郎们就接着唱:“现在新娘坐的地方,以后就要给子子孙孙坐着……在她踏过的地上,你们要找到谷类,银钵和财富……”
装扮完后,一块很粗的红布把新娘整个的头都包上了,更用一条红绳在头颈处捆上,这样,她就什么都看不出了。也有地方并不在颈上捆住的。
这时候主仪人出来了,站在神像的前面。桌子上放着一杯奶,一枝松树,松枝上扎有羊毛,一个斗,斗里盛着麦和一本经,经是西藏文的,经上放着谷类,点着一盏灯,放着一束筷。如果有一个红喇嘛在那里,他就要开始念离别的经。新娘的母亲独自坐在桌前地上,面对着神像。门哗啦一声开了,新娘蒙着头,哭叫着,被四个女人或她的哥哥抱了出来,坐在一条红毡上。他们抱着新娘,大家绕着桌子跑。他们很粗暴的从房里出来,出来时一个抱着新娘的人把一束筷子在麦子上打开,很鲁莽地扔在新娘的母亲的膝上。一切都做得急忙而仓促。在把新娘抱到外面来时,唱歌的继续唱着:“当你们的女儿回来时,你们的院里将充满着牛马,你们的房子将盖得有楼有廊,门楣将变成金的了……”走到外面时,又唱:“这该是上马的时候了,这该是马夫扶她上马的时候了……这是上北方(或南方)路上走的时候了。”
新娘的兄弟们把她扶上马鞍,那些唱歌的一面跳舞,一面拍着节拍,一面抖着他们的衣服唱歌。有些地方,在新娘背后还坐着一个人,搀着她的身体,那个人普通总是她的弟兄。
新郎和媒人走在前面。他们把新娘所骑的马牵到大门前。她的父亲也骑在一匹马上,手里握着iang hstia乱舞,好像是个疯子,做出不许他女儿离开的样子。他们牵着他的马在门前绕地三圈;他大声的呼他女儿的名字,女儿就每次应着“我在这里,是的,在这里。”呼到第三遍时,他们就把她父亲的马牵回院子去了。在他的对面,他的女儿就被带走了。
离别的方向是由看风水的很小心的决定的。所走的路是可以遇到喜神的。女家的和邻舍的妇女,以及附近的女孩子都跟着新娘的马跑,并且到前面去挡着不许她走。唱歌的就扔给她们些钱,使她们放松新娘,但是她们还是一路的跟着跑。她们大家拉着手,跳着唱。这种情景是很入画和很有诗意的。她们一直跟着她们的朋友到新郎的家,还是唱着,跳着,拉着手。男家便给每个姑娘三个钱,三个馒头,一块猪肉。她们并不进门就回去了。[24]
他们称这种行为作āgu'düra'd
in(前者是姑母,对妇女的尊称,后者是追人的意思),这就是说追新娘的意思。
新娘一定要有一个伴娘,他们总是找一个既聪明又清秀的女人。她也骑着马在后面跟着,伴娘一定要已经有几个儿子的;一个小童骑在马后扶着她。
古时候,在女儿将离别的时候,女家要送新郎一匹很好的马。现在这风俗已经没有了。
新娘的父母都不参加这宴会,但是她的兄弟,姊妹和伯叔父母都去参加的。
新娘起程时,所有尊长的亲戚都跟着她,后面是拿着礼的人。新娘一路上悲悲切切,靠在马颈的草袋上,头是用粗布蒙着。那种哭泣,那种忧伤,真是一首顶好的悲歌。她高声的喊着她的父母、兄弟、姊妹的名字;她纪念他们,回想他们给她的好处,给她的礼物;她又想起在槽棚里的牲口和她所住的房子……过一会,她对前途觉得可怕,公婆又都不认识,怕受他们的虐待,又怕人家用她母亲的名字骂她。她唱得很悲壮,很自然,又充满着感情;这些姑娘们早已学会了那一套,她们的嫂嫂会教她们,她们也会彼此相教,这是一曲流利的悲歌给人的感动不亚于一曲葬歌。[25]
一切的懊悔,一切的悲伤,一路上她并不向谁申诉,依他们的风俗,她是不许和人说话的。男家派了两班人在迎接他们,还有一班人在门前等着。前两班人在路上和他们行礼,并且给他们茶和酒喝。在路上,他们烧着一个大火,请他们取暖和抽烟。他们下马,走近那火,隔一会,再走他们的路。
结婚庆祝总是整天地热闹。两家结婚的仪仗在路上遇着亦是常有的事。照例两家都停止了,新娘拿着一个新的梳子,用红布包着,和那个不相识的新娘交换一下,两方不必说话,彼此也不必相见,她们只很悲切地变换了彼此带着幸福的东西。这也是一幕小小的喜剧。
过路的人若在路上遇见结婚的仪仗,他们总是设法躲避,怕新娘背后跟着凶鬼,加害他们。[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