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赣南围屋的研究
赣南围屋是在韩振飞与万幼楠这两位文物领域专家的引导下被世人知晓的,因此对赣南围屋民居的类型、建筑特征与发展历史等方面的认识,普通大众一般也是从两位的著述中获得。
韩振飞先生生前长期担任赣州市博物馆的馆长。他在1993年第2期《南方文物》上发表的《赣南客家围屋源流考——兼谈闽西土楼和粤东围龙屋》一文中,对赣南客家围屋的定义如下:
赣南的客家围屋是一种空间体量硕大,防御功能极强,对外实行封闭,并为一个父系大家庭的成员提供家、堡、祠三种使用功能的天井式民居,它是赣南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建筑。
他认为赣南的客家围屋具有以下特点,同时也认为,只有具备以下这些特点的建筑,才能被称得上是真正的围屋。
①占地面积大,一般不少于500平方米,大者可达10000平方米。平面布局以方形或矩形占绝大多数,仅有少部分围屋的平面为半圆形或多边形,还有极个别为圆形。在围屋的转角处,建有略向外突出的角楼。
②外立面是高大厚实的墙,厚度一般在0.5米以上,最厚可达1.5米。立面不少于两层,高度在5米以上,最高者可多达6层、高17米以上。绝大多数的角楼较外墙高出一层,外墙通常不开窗户,只留下对外瞭望和进行射击的孔眼。各围屋外墙所用的建筑材料不尽相同,有的是三合土,有的是夯土,还有的是青砖、土砖、条石、石块等。
③整座建筑物利用外墙进行封闭,外立面墙除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外,同时还是内部住房的隔断墙,上部覆盖青瓦,从而形成一座空间体量硕大的天井式民居。
④在建筑的中轴线上,必定建有一栋或一间祠堂。一般情况下,祠堂位于建筑物正中,作为祭祀祖先或进行公共聚会的场所。
⑤一座围屋内部的居民,必定是一个父系大家庭的直系血缘后代。换言之,同一围屋内的居民,必然是同姓、同宗,甚至是同一开基祖的直系血缘后代,他们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血缘关系。
⑥每座围屋都有名称,如东生围、振兴围、燕翼围等。
⑦围屋具有防御性极强、具备祭祖场所和能容纳大量人口起居这三大特征。
万幼楠先生是赣州市博物馆的书记兼副馆长,是赣南最早专业从事古建筑调查与研究的专家。他也认为:“围屋”是一种有坚固防御作用的设防性民居,但从其平面的基本元素来看,仍未跳出“厅屋组合式”民居的范畴。它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四面围合封闭,外墙中设有炮楼、枪眼等防御设施,围内设有水井、粮柴库、水池等防围困设施和设备。围屋民居,因其外墙既是每间房屋的外墙,又充当整座围屋的围墙,且围屋的大门门额上题有诸如西昌围、衍庆围、龙光围等铭文,“围屋”因此得名,但当地人统称其为“围”“围子”或“水围”,最常见的称谓主要有某某“老围”“新围”“田心围”和“水围”四种。围屋的类型从平面形式分,主要有“国”字形围和“口”字形围两种;此外,也有少量圆形、半圆形的,即福建土楼形式和广东围龙屋形式以及不规则形的围屋形式(图1-1)。
此外,围屋作为一种民居,万幼楠还对其有如下几点界定。
①围屋是一种四面用房屋围合封闭,外墙中设有炮楼、枪眼等防御设施,由一个家族共同聚居的民居。只要符合以上三个要点,无论是圆形的土楼,还是半圆形的围龙屋,甚至是不规则形的“厅屋组合式”民居都属于围屋。
②围屋民居不等同于客家民居,它只是客家民居的一个支流。他认为,客家民居的主流是那种被称为“府第式”“殿堂式”或“三堂式”的民居。在客家民居中,围楼的存在始终表现为局部的、少量的。如闽西南的土楼,集中分布在永定县与南靖县交界的几个乡镇中,连蔓延全县的能力都没有。赣粤的围屋、围龙屋也是这样,虽然分布的县、乡更多,但它们终未成为普遍形式。
图1-1 围屋的类型
③围屋与土楼、围龙屋,“从出现的背景和时间来看,几乎是相同的。从三者的共性来说,都有聚族而居、强调设防的特点。但是在构造和平面形式上又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土楼多为四层,圆形或方形,生土墙,聚居性最强;围屋以三层为主,方形,砖石墙,设防性最强;围龙屋以单层为主,半圆形,土石墙,可居性最强。三者在一些局部技术上,又明显互有引用和借鉴。从分布状况看,闽西南只流行土楼,几乎不见围屋和围龙屋;赣南则主要流行围屋,但在早期围屋中,有极少数土楼和围龙屋。粤东北主要流行围龙屋,但兼有围屋和土楼(反映了梅州地区,作为客家发展的成熟地,文化上的兼容性)”。
④赣南的“围堡防御式”民居可以划分成围屋民居、城堡式民居与炮台民居三大类。赣南围屋民居不包括城堡式民居与炮台民居这两类同样带有坚固防御设施、用于家族聚居的民居,理由是城堡式民居不是四面用房屋围合封闭,而是用围墙或城墙围合;而炮台民居的炮楼是建在四面围合的房屋之外,家、堡呈分离状,不是“家、堡、祠”三者合一。
城堡式民居,万幼楠与赣南一些学者通常称之为“村围”。万幼楠认为:“所谓村围,即将整个村庄都包裹在内的围子。它与围屋的区别在于:围屋一般是由某一位财主一手策划,统一布局设计而建的,围内居民都是他一人的后裔,因此构造较精工,整体性能好。村围则往往是先已有一个同宗(也有不同宗姓的)的自然村,后因安全的需要,聚众捐资出力做起的环村之围。因此,它面积一般较大,平面多呈不规则形状,围内建筑大多杂乱无章,炮楼、门楼根据需要而定。大的围堡村落常常也按东西南北设四门,村门形式一般都仿城门样式,门顶有炮楼和相关防卫功能设施。这种村围,赣南几乎各县都有,盛行围屋的地方,同样也盛行村围,有的围屋还建在村围之内,如龙南的栗园围(图1-2)。”
炮台民居,本是指带炮台的“厅屋组合式”或围龙屋式民居,后来专指由炮台本身转换而来的民居。炮台的建筑形态似一座放大而独立的方形炮楼,故当地人称之为“炮台”或“碉楼”(图1-3)。这类民居与围屋的最大区别,就是将防御区与生活区彻底分开,不再像围屋那样两个区域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这种“炮台”式围屋,在当年并不是日常居民生活聚居之地,而是遇寇盗侵犯之时方迁入的临时避难防御所,故又被称为“保家楼”。其建筑年代基本上集中于清代中晚期的动荡岁月,一般由居住在旁边村落的家族合资建造。
总体来看,韩振飞与万幼楠两位先生,对赣南围屋的定义与识别指标,基本上相同。他们都特别强调四面用房屋围合封闭,外墙中设有炮楼、枪眼等防御设施,由一个同宗共祖的家族聚居这三个要点。
不可否认,韩、万两位专家,对赣南客家围屋民居的调查与研究,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以至于后来的学者与媒体,只要说到赣南的客家围屋民居,必然要沿用他俩的观点。可以说,这两位专家对赣南客家围屋的认识,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
图1-2 栗园围平面示意
图1-3 寻乌县留车乡上寨村下新屋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