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科举文化信仰|

|三、科举文化信仰|

科举制度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科举,也就是“分科举士”。

明清两朝的科举士人不但享有免纳差徭的特权,还享有特殊的司法地位。因此,通过科举改变个人与家族命运,成为当时每一个读书人心目中的远大目标。“耕读传家”成为每个家族的信条。

如关西新围的建筑者徐老四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但对子孙要求十分严格。家谱上记载,儿子们分家时,特意留出了一大部分的善学田、善学屋公款倾资供子孙读书。徐氏家谱上记载,在道光年间,龙南出了五个翰林,而关西就出了三个半,三个是徐老四的子孙,半个是指他的孙女婿。小时候,他们在苏州园林式的“小花洲”优雅的环境里写字、读书,都中了进士。

关西新围的祠堂大门顶原来有一珍贵的竖匾,题字为“赏戴蓝翎”,传说是光绪皇帝赏赐给徐老四孙子武举人徐赠的匾。门斗上还有另一块“连登科甲”的牌匾,据说是光绪年间徐老四的两个孙子徐赠、徐峰同时考中举人,一文一武,同登科甲。

据说龙南的乌石围人才辈出,明清举人、进士共有70多人,嘉庆年间还出过一位五品大夫,所以在围屋一栋房子的门额上有专门书写着“大夫第”的门匾。

龙南栗园围的科举文化信仰也随处可见。橘瑞堂内有一副楹联:“世守诗书绵旧德,门标忠武仰前徽。”大夫第堂前有一副楹联:“寒窗苦读折桂为遂青云志,金榜题名出仕争做栋梁臣。”祠堂门前的功名旗杆石更加激励着子子孙孙要发奋读书,争取金榜题名。

大余县曹家围大门口更是排列着四对功名旗杆石,标榜着曹家围曾经人才辈出,科举考试成功人士多(图7-10)。

图7-10 曹家围门前的功名旗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