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形成
王阳明(图2-1),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世称阳明先生,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三家学说,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中国儒家的孔、孟、朱、王“四圣”。
我们来看看王阳明对赣、粤、闽三省交界山区形成客家有何影响。
王阳明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九月,以左佥都御史的身份出任第六任南赣巡抚,次年正月十六日至赣州就职。直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六月,离开南昌回浙江绍兴。王阳明在江西连续任职四年半,是历任南赣巡抚中任职时间最长、对南赣巡抚辖区以后的社会面貌影响最深的一位。
图2-1 王阳明画像
明朝江西、福建、广东、湖广交界处的八府一州,在正德年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民众叛乱,由于叛乱之地分属四省管辖的岭南山区,“各省巡捕等官,彼此推调观望,不肯协力追剿;遂至延蔓日多”。早年朝廷虽特派都御史去协调四省剿匪,“但责任不专”,致使匪没剿灭,反而越剿越多。王阳明就任南赣巡抚一职后,发现情况不对,上奏朝廷,要求巡抚兼提督军务可以调配这八府一州的军马钱粮,即要求将这八府一州的军事、行政大权集于一身,才好行使剿匪之命。正德十二年(1517年)九月十一日朝廷批准了王阳明的奏请,实际上也就批准了设立南赣巡抚特别军政区。从此以后,南赣巡抚对辖区内的军马钱粮可以方便行事,对文武官员可以军法从事,对盗贼可以生杀予夺。如此一来,剿匪形势果然好转,王阳明挥军南下,捷报频传,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剿灭了在这一地区作乱几十年的多股土匪。
但王阳明深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山中贼”是逃避国家赋役负担的逃户流民,“心中贼”则指民众心中犯上作乱的思想与造反精神。为了南赣巡抚军政区的长治久安,他出台了一系列的乡村治理与移风易俗的政策,一次性集中解决逃户流民入籍这个最大的问题外,他还强力推行了《南赣乡约》,要求各个乡村以“乡约”为单位,对本地居民一视同仁。按照王阳明的描述,乡约虽由官府提倡或实际组织,但参与人员都是民间乡人,仅是借助官府的支持,以民间群体约定的方式规范“同约之人”,尤其突出乡民的自我教育、自我劝诫和自我约束,利用乡里公众舆论评价的力量,实施道德伦理教化。由于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倡导,明中叶以后,乡约不但在南赣巡抚军政区,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较为普遍的推广。
此外,王阳明还下令南赣巡抚军政区的每个乡村都要兴社学、办乡馆,完善乡村小学教育体系;而且,他自己也不遗余力地到处讲学,传播自己的“致良知”心学思想,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及下属官员从根本上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改变当时的官风,达到官场上的风清气正,消除民众反叛的源头。
总之,王阳明倡导的这套乡村治理体系及思想文化建设,对南赣巡抚军政区形成“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至关重要。他的乡村建设思想是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明儒教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发挥,对南赣巡抚军政区形成一个基于宋明理学思想的共同价值观尤其重要。
综上,在赣、闽、粤三省交界山区形成的所谓“客家”,并不是因为历史上中原移民多次南迁的结果,而是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因素。天时——明代正德以后欧洲列强开启的世界海洋贸易时代的到来;地利——赣、闽、粤三省交界山区既近海又远离三省的政治中心(南昌、福州、广州),具有中国率先发展对外商业贸易的地理条件;人和——一代圣贤王阳明任南赣巡抚。这三者缺一不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南赣巡抚军政区的设立,对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土楼、围屋的建造,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历史上分属于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四省,并有武夷山、南岭等天然地理屏障阻隔的南赣山区,在南赣巡抚军政区建立之前,还是一个盗贼强梁占山为王、时而四出劫掠的“蛮荒之地”,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相对薄弱。如果没有一个超越四省之上的行政机构——南赣巡抚兼提督军务的设立,并在这一地区实行长达170年的统治,要形成一个具有“优良文化”的客家民系与建设一批超大型的围屋民居,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我们认为,罗香林所谓的“客家大本营”,其实就是南赣巡抚军政区;“客家”实际上就是“南赣”,“客家人”就是“南赣人”。这里并不存在一个与汉族有区别的“客家”民族或民系,这里仍然是汉族集中分布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