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围屋营造技艺的传承
赣南围屋作为一种民居建筑,已失去了其存在的历史环境,因此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已经难以为继。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就是多做一些保护工作,尽量把现存的围屋建筑保护好,延长其生存寿命,将这种文物建筑传承给子孙后代。
要保护好围屋建筑,就必须要有一批懂得维修围屋建筑的手艺人。因此,近年来国家与省市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对赣南围屋营造技艺传承人的鼓励和扶持。
1.钟彦鹏
2018年5月16日,第5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钟彦鹏作为赣南围屋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榜上有名,他是江西全省第一个该类别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钟彦鹏出生于1951年5月,1967年初中毕业后,他拜当地著名木工师傅李美光先生为师学习传统木工技艺。学艺三年出师之后,他开始承接祠堂的维修并自学房屋建造技艺。自1970年以来,钟彦鹏独立承接围屋、祠堂的维修技艺已有四十五个年头。
数十年来,钟彦鹏融木工和泥水为一体,掌握了榫卯、斗拱的制作技艺,夯土墙、河卵石砌筑等传统的围屋营造技艺,既修旧如旧,又推陈出新,经他维修后的围屋成为围屋营造的样板。最近十年,凭借一身围屋营造传统技艺的绝活,钟彦鹏维修过关西镇的关西新围,东江乡的莺龙围,里仁镇的猫柜围、栗园围、鸳鸯厅,桃江乡的龙光围,杨村镇的燕冀围和乌石围等10多处围屋、祠堂。这些年,凡是经手维修的每一座围屋,他都力求恢复原貌,以传统的工匠营造标准修缮。每一次施工,他都按照传统的赣南围屋营造技艺进行,如维修墙体采用三合土夯筑法,其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钟彦鹏还以传承赣南围屋传统营造技艺为己任,先后培养了儿子钟慧敏和侄子钟荣云两位优秀的徒弟,组建了古建筑公司,吸收了50多名瓦工、木工、油漆工等传统技艺工人,专门从事围屋维修技艺,成为赣南围屋营造技艺传承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2.李明华
2015年,李明华获得“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出生于龙南县里仁镇沙坝围的李明华数十年来一直醉心于客家围屋的修缮维护。关西新围、燕翼围、乌石围、龙光围……都是经过他手进行修缮的。制作榫卯、斗拱,夯土墙、河卵石砌筑等围屋营造技艺,他掌握得炉火纯青。“譬如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只有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才能严密扣合,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2018年1月,李明华以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被派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民居营造研修班学习。一天,老师拿出一份清代故宫的局部图纸,要大家算出面积。全班27人来自全国各地,很多是建筑设计专家,但没人看得懂,更没人能算出来面积,只有李明华做到了。原来,图纸上面的尺寸是用苏州码标注的,以前建造故宫的工匠,大多是江南人,使用的都是代代相传的苏州码,只有像他这样的老木工、老裁缝等才经常用,也难怪考倒了一班的同学。
“这就是传承!”李明华语重心长地说。
李明华说,一些投入人力、物力修好的围屋,因为没有持久的合理开发利用,陷入维修后又被损坏的循环。
还有一个困惑是,围屋营造技艺的传承人特别难找。李明华曾经带过6个徒弟,有的徒弟潜质非常高,但最后还是改行了。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培养这项技艺比较难。围屋修缮危险系数大,加上社会大环境,年轻人不愿守着这些老屋吃这个苦,而更愿意去城里做些房屋装修的活,更轻松也更体面。”李明华表示,营造技艺作为一种行业的技术,修旧如旧,尽可能使围屋恢复原貌是围屋营造技艺的精髓。如果有人愿意学,他会毫不保留地将技艺传授。
为了更好地传承赣南围屋营造技艺,近年来,龙南制订了赣南围屋营造技艺保护计划,建立了赣南围屋营造技艺传习所展示馆,申报了一批国家、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下一步,龙南还将进一步加大赣南围屋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力度,扩大宣传面,举办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的展演活动,动员全民参与,使全县人民认知、熟知这一项传统技艺。
保护围屋就是保护历史的根脉,留住围屋就是留住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如今,围门在向世界敞开,围屋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意义,在工匠的匠心传承和温暖守护中诗意复活,成为赣南客家乡村振兴中新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