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排水与周边环境建筑技艺

第七节 给排水与周边环境建筑技艺

在传统建筑中,如何合理运用给排水系统是建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赣南围屋是一类特殊的围合式建筑,规模较大,外墙封闭,居住人口众多,给排水得到合理解决,围内才能长治久安。一般来说,供水靠几口井就能解决。给排水系统设计比较周全的燕翼围,在供水方面也有独特设计。燕翼围禾坪上原有两口暗井,一口为水井,另一口为旱井,并内贮大量木炭和薯粉,平时饮用围门外的井水,遇警或遇围困时,便启用这两口井,以确保围内水、火、粮的供应。

赣南围屋排水系统是非常复杂的。围屋的排水首先依靠地势。在围屋设计建造时,前厅建筑会比中厅建筑至少要低一个小踏步的高度,即45厘米,中厅要比后厅低至少一个小踏步的高度。赣南围屋的排水系统由三部分组成:汇集雨水及生活用水的天井、引导排水的明沟或暗沟、围外的池塘。

天井:赣南围屋的天井是空间组织的中心,主要用于采光、通风和排除屋面雨水。天井多为长方形空间,可分为“土形”和“水形”两种形式,底部皆设有暗沟来排泄室内的雨水和污水。普通民居的天井(图5-20)多用河卵石或青砖砌筑,高级的则基本上用条石打制,做工精细。

天井理水在传统民居设计中总是很受重视。赣南一带住宅向来就有“四水归堂”“五岳朝天”之说。所谓四水归堂,堂就是指天井,这是说正屋与两厢屋的下泄雨水都排注到院子的水池里面去。怎样才能使雨水汇聚天井?这就要在瓦面设计和地面的铺设上下功夫。赣南围屋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水再因惯性冲出檐外。筑瓦檐就是做瓦头滴水,俗称“做出水”。做出水好的重要指标就是无论是下大雨还是下小雨,雨水都能落在水沟里。营造师傅总结出一条规律:“勾三射七。”即下小雨时雨水往屋檐下飘不会超过三寸,下大雨时雨水往外抛射不会超过七寸。所以水沟宽不会大于一尺。做出水时根据这一规律通过架线确定出檐尺寸。在阶檐的地面铺设上也应充分考虑排水功能。阶檐一般采用青砖或鹅卵石铺设,大块麻石护边。在铺设时要架线测量,做到阶檐边要比墙脚边低1~2厘米,每行砖缝要错开,不能在同一直线上。

图5-20 天井(虎形围)

引导排水的明沟与暗沟:在关西围调查时,当我们问围屋居民下大雨时围内会不会有很多积水时,他们都会给我们描述一个现象:大雨一停,围内的地面就干了,从来不会有过多的积水。他们的围屋具有明暗两层水沟,排水功能非常好。排水沟根据围屋的布局和地形特点,采取明沟与暗沟结合使用的方法。明沟是靠近散水设置的排水沟,作为外露的排水构件,高效直接地将屋面瓦流下的大量雨水直接汇集并使其流入暗沟内,再经支线汇入干线,总汇于周边河渠。暗沟入水处设有铜钱样或窗式样石材滤水孔,以防垃圾堵塞(图5-21)。利用暗沟既可以有效排水,还能美化环境,避免了地势较低处明沟过深造成的不美观、不安全。

池塘:赣南的实心围屋门前一般都会设有池塘。在风水学上认为池塘“得水为上”“养水蓄财”“前塘后坡”等,在排水上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5-22)。围内的污水经过明沟暗涵最后注入池塘。围屋前的池塘,既可用于容纳围屋内天井排出的水,又可用于储水浇地、消防备用、抗旱和养殖鱼虾,一举多得。

除此之外,围内露天地面均采用鹅卵石、麻条石、青砖铺设而成,取材方便,散水功能好。一方面可以防止围内道路积水,另一方面也利于保护路面,防止路面泥土流失。

图5-21 天井暗沟(明远第围)

图5-22 围屋池塘(关西新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