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实心围屋的平面布局|
实心围屋是指中心有厅屋建筑的围屋。其平面布局与空心围屋一样,既有方形也有圆形,甚至多重方形或圆形,两者唯一的区别就是实心围屋中心有一栋或一组厅屋组合建筑。
实心方围是赣南围屋的主流形式,是赣南诸多围屋形式中数量最多、流行最广的一种围屋类型。很多学者定义的“集家、堡、祠三项功能于一体”的围屋,实质上指的就是这种类型的围屋。
1.平面布局特性
(1)向心性
实心围内所有房间的朝向,都具有浓厚的向心性。而这个所向的中心,就是围内那栋最大的厅堂。这个厅堂,当地方言称之为“厅厦”,一般在上厅靠后墙的位置设置有神龛与神台,供奉着开基祖以下的祖先牌位,所以又被称为“房祠”或“某某公祠”。据此分析,这栋所谓的“宗祠”在开基祖在世时就是全围屋的厅堂,只是在开基祖过世后,其子孙为了感恩祖先打下的基业,最早在厅堂的上方悬挂祖先的画像以示纪念,百年之后,五代以上先祖的画像挂不下了,才改作神龛,用来放置祖先的牌位,所以才具有了宗祠的功能。但厅厦的主要功能还是全围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在这里举办红白喜事以及节日宴会、召开会议,甚至兴办夜校。因此,厅厦在全体围民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整个围屋家族强大内聚力的体现。
厅厦虽是单层建筑,层高有时还低于它的外围墙或围屋。但在整个核心建筑中,它是最高的,而且与旁边层高两层的堂屋不同的是,它虽层高有两层,却不分层,所以厅厦的内空较高,给人以崇高的感觉。因此,无论是从平面还是立体的角度来看,厅厦体现的都是中心扩散、向内聚集的文化含义。如同一位家族中的智慧长者镇定居中、发号施令,周边族人依令行事、排列有序,一切井井有条。总而言之,赣南实心方围强烈的向心内聚的空间布局,反映了封建宗族的尊卑秩序,是宋明理学精神在建筑上的典型再现。
(2)对称性
厅厦的上、下两厅或上、中、下三厅位于围屋的中轴线上,围内四周所有房屋都对称分布在其周边,以此突出厅厦的中心所在;周边建筑左右、前后严格对称,主次分明、结构严谨。无论房屋发展到多大规模,始终是以中厅为核心,以厅厦为中轴,向前后逐步延伸,向左右对称发展。
(3)组合扩展性
实心方围有小有大,其大小主要由围心的厅厦与主房的大小决定。从其最简单的一明两暗的三间过,发展到两堂两横、三堂两横,直至九进十八厅那样的大府第,无不体现其成组向前、左右不断扩展、延伸的特点。此模式在选址开基之时就藏下了发展的势头。这种扩展性反映了客家人希望子孙发达、开拓进取、不断向前的心愿。
2.平面形状分类
赣南的实心围屋,按其平面形状,又可以分为“回”字形实心四方围、“”形实心三方围、不对称形实心方围、“◎”形实心圆围及“∩”形实心半圆围等五种亚型。
(1)“回”字形实心四方围
“回”字形实心四方围的平面布局为围内的院落或天井呈“回”字形,即核心建筑与四周围屋是分离的,围屋的二层走马楼四周畅通无阻。这种布局大多是按南宋朱熹所著《家礼》中的“祠堂之制”进行布局,遵循着儒家的礼制。《钦定四库全书》记载有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撰写的《家礼》,在卷一“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於正寝之东”条,对“祠堂之制”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一张祠堂建筑形制图(图1-14),要求儒家弟子严格按此制度营造祠堂。对照之下,赣南很多的实心方围,其实都是遵循朱子的祠堂建筑形制去布局的。
图1-14 朱熹《家礼》中的祠堂形制
实心方围平面布局的变化,首先表现在中心建筑的形制变化上,有的里面就是一明两暗的“三间过”,有的是前后两排“三间过”加左右厢房围合成的一井两厅的府第,再扩展下去,两井三厅,甚至九井十八厅的大型府第;其次表现在四角位置上,有的四个角上都设置有炮楼,有的只有一个、两个或三个角上设置了炮楼,还有的甚至一个炮楼都没有;第三个变化表现在实心方围的向外扩展上,有的在一侧多加了一杠横屋,有的在两侧各加了一杠横屋,还有的向后扩展,再加一杠堂屋。总之,形制变化多样,并不仅仅是大家印象中的四角方围。
图1-15 龙光围模型
龙光围位于龙南市桃江乡清源村上左坑小组。坐南朝北,平面为长方形,宽52.6米,深47.7米,占地2509平方米,围墙高10米。围屋中央是两进五开间的厅厦,厅厦两侧建有厢房,环绕中心建筑的是靠外墙而建的四周房屋,共64间,房屋为两层,第二层设置有内外通廊,俗称走马楼,走马楼穿过炮楼四面环通。围屋开有一大围门和一小围门。大门正对厅厦大门,和厅厦连成一条中轴线。厅厦后右侧,为一方形石门,是方便人们从后面进出的小围门(图1-15)。
渔仔潭围位于龙南市里仁镇新里村,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道光十八年(1838 年)竣工。坐西朝东,呈长方形,面阔55 米,进深45 米,占地2475平方米,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四角建有炮楼,东西两侧围屋二层向内挑出,设有内走马。前院南侧为祠堂,坐南朝北,分为上厅与下厅,中有天井采光,上厅两侧还建有10 间宗堂,为宗族议事、重大祭祀的场所,东西两侧与围屋有连廊连通。前院北侧设一道影壁和一口水井(图1-16)。
关西新围位于龙南市关西镇关西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四角有四个高大的炮楼。通面阔83.4米,通进深91.96米,占地面积7426平方米。整个平面为典型的“国”字形,南北有一条主轴线和两条次轴线,三进三列并排。当地百姓将之概括为“三进四围五栋、九井十八厅、一百九十九间”。三进,是指中心主体建筑共有三个院落;四围,即四周围合起来的围屋;五栋,指中心主体建筑群共由五栋房屋组成;九井十八厅、一百九十九间,即有9个天井18个厅堂(实为14个天井,18个厅堂),总共199间房子(图1-17)。
图1-16 渔仔潭围模型
图1-17 关西新围平面示意
围内建筑坐南朝北,以厅厦为中轴线,厅厦门前是大门坪。门坪两端仪门是通往四周房屋和大门的主要出入口,仪门东边为“日”字形,西边为“月”字形,意味着日月同辉,左侧有方形水井一口。隔门坪相对是一堵大影壁,并向两边延伸成隔断墙,影壁与走马楼之间是花园,5米多高的影壁把花园与厅屋隔开。花园呈方形,园内设有戏台,戏台前则是开合相间的二层小楼阁。
围内有260多间房间,大致分为三个等级,上等是厅厦建筑,其次是祠堂两侧主人居住的厅房,最次的是东西两边挨墙而建的围屋。
大门开在围屋厅厦前院的东侧围墙上,大小占两个开间。另外,在西侧围墙上还开有一个小门,通往西边的后花园。
整体上看,与围内以厅厦为中心的府第式大宅相配套的有内外花园、戏园、土库、偏房等建筑,其间以廊、墙、甬道相连,整个平面结构严谨、交通复杂但序列分明,家、堡、祠三大功能融为一体。
太公八角围位于定南县历市镇太公村新屋塅,由郑氏先祖万佐公父子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是赣南唯一有八个炮楼的长方形围屋。平面布局呈长方形,面阔60米,进深31.7米,面积1902多平方米。由于围后是山体,前面是良田,围屋建设只能往左右两边发展,因此八角围正立面建有四座炮楼,后立面建有四座炮楼。围屋建成后,又在围屋的左侧脱檐3米外增建了一栋郑氏私塾。太公八角围是一座集家、堡、祠、门坪四者功能为一体的方围,整座围屋前栋有一座大门,两侧各有两个小门。围屋内的中轴线上,分布有上中下三座厅堂,在厅堂的两侧构筑住房136间,人口最多时,居住郑氏族人220余人。
(2)形实心三方围
“”形实心三方围,把前排堂屋兼做了前面的围屋,实际上只有三面围屋。其内院或天井在平面上呈“
”形,造成围屋的二层走马楼只能三面通行。这种形状的实心围屋,一般正前方开有3个以上的大门,与“九井十八厅”或称堂横式的府第民居类似。因为门多,封闭性较差,往往又在前面加建围墙与总门,这样就实现了四面围合封闭。因此,在平面布局上,这种类型的围屋是三面围屋加一面围墙。其前方视野开阔,且有大面积的禾坪与池塘,可以更方便人们出入与生活,因此此种围屋的数量大大超过“回”字形的实心四方围。这种类型的围屋在定南、安远两县特别流行,如入选《申遗名单》的安远县东生围围屋群,以及安远县的振麟围、龙南市杨村镇的杨太新围,都属于这种类型。
磐安围位于安远县镇岗乡镇岗村,由东生围建造者陈朗廷次子陈茂芳建于咸丰十年至十七年(1860-1867年)。坐南朝北,外围屋近正方形,面阔86米,进深76 米,占地面积6536平方米,围屋三层高9.35 米,砖木、石木混合结构。围屋和围内房舍均为悬山屋顶,外观不像东生围那样森严壁垒。围内中心建筑为一组三堂两横式房屋,像个小围,后排堂屋的两角还有炮角。外圈围屋四角各建一个四层高的炮楼,炮楼高12.5 米,炮楼四周有射击孔。围屋的正北面有三扇大门,正门门额上镶嵌砖雕阳刻“磐安围”三个字。这是一座大围套小围,有六个炮楼的特色围屋。
尉廷围位于安远县镇岗乡镇岗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一说系东生围创建人陈朗廷的父亲陈启廷所建,一说系陈朗廷的三弟陈尉廷所建。尉廷围坐东朝西,略呈长方形,面阔65 米,进深37 米,占地面积2409平方米,层高为两层,采用土木结构。平面布局与磐安围类似,正面也是开一大两小三头门。
东生围位于安远县镇岗乡老围村。建筑平面呈矩形,面阔90.5米,进深67.6米,占地6117.8平方米。该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外围高三层的四周围屋加四角炮楼;二是以厅厦为中轴线的三堂四横高两层建筑,这是全围的核心;三是在核心建筑与后排围屋之间的两排两层高的正房建筑。这三部分建筑平面,总共恰有200间房子(民间称“199间半”),这是围屋居民的居住和主要生活区。在陈朗廷建好东生围之后,其后代为了生活方便,又在围屋的大门前进行了扩建,扩建部分即围屋门前成弧线围合起来的那部分平房和禾坪、池塘。这部分建筑主要有门楼、杂间、牛栏、猪圈和厕所,占地面积约2288.99平方米。护围壕沟平均宽约3.5米,总长约246.7米,占地863.45平方米。扩建部分加起来总占地面积约9270.24平方米,东生围号称赣南占地面积最大的围屋(图1-18)。
图1-18 东生围平面示意
围屋是以设防性、封闭性为主要特征的民居,而东生围的雏形因是从“三堂四横”式民居发展而来,所以它跟其他预设性围屋仅设一孔围门出入不同,它设有七孔大门。后来把围屋门前的禾坪与池塘用围墙围起来,在北面设一门楼,作为围屋的总门,在南面设一小门,作为后门,从而解决了围屋门多,不利于防守的缺陷。
杨太新围位于龙南市杨村镇杨太村。据《赖氏族谱》考证,该围由赖世柱始祖建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属二层砖石砌外墙方形封闭式民居建筑,坐东朝西,东西宽53米,南北长70余米,占地面积约3710平方米,由院落、门厅、正厅、后厅及两侧住房组成。核心为三进式祠厅加后栋堂屋,左右各有两栋横屋。共有居室120间、炮楼4座,留5扇石门出入。前为一个面积1070平方米的大院,设一头总门(图1-19)。2008年12月龙南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在寻乌县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周田村还有好几座这种类型的围屋分布。因为其四角一般不带炮楼,所以常被专家们排除在围屋的范畴之外,视为“九井十八厅”的府第式民居。
(3)不对称形实心方围
在赣南围屋入选《申遗名单》中,龙南关西围屋群的鹏皋围、田心围与福和围,还有定南县的虎形围等四座围屋都是不对称形的实心围屋。它们的平面布局似乎昭示着有些实心方围在建造之初,设计者的想法只是建一栋堂横式的府第建筑,后来在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后,人们才逐步地扩建了外围的封闭式横屋与炮楼。从其不对称的形状来看,除了虎形围是因风水因素以及后来扩建的原因造成外,鹏皋围、田心围与福和围的设计既有财力不足的原因,也有风水因素、与周边土地无法置换的限制因素。因此,要想建造一座以厅厦为核心,与中轴、前后左右均对称分布的实心方围,并非寻常人家所能做到的。这也是赣南的堂横式府第民居在数量上要远远多于围屋民居的原因。
图1-19 杨太新围平面示意
鹏皋围位于关西新围的东北侧,紧靠龙关公路,为徐名钧宗亲二哥徐名培所建,因其建在西昌围(老围)的下方,当地群众习惯称“坎下围”。整幢围屋从祠堂大门和左、右两座边门进出。围屋内的厅厦只有一进,即这个实心方围里面只有一排三开间的房屋。环绕厅厦的前后左右为巷道,还专门开辟了一块210多平方米的门前坪。但中心府第式建筑的外围,只在大门右侧增建了一杠横屋,并在横屋的前后建有两座完整的三层炮楼,右侧却没建,显得很不对称(图1-20)。估计是因建筑资金出现了困难,或战乱威胁提早解除,所以就没有完成整个外圈围屋的建造。
关西田心围位于关西河谷中部,四周农田环抱,故名“田心围”,处于关西新围西南方向,为徐名钧叔父辈所建。围屋为传统的四面三开式与六面五开式民居建筑的自由组合,占地面积2611平方米,平面呈不规则形布局,为生土夯筑或土坯砖砌筑。围内留有古井一口,鹅卵石铺地(图1-21)。田心围的炮角形制特殊,结构并不落地,而是悬空横挑突出围墙,这样可以扩大瞭望视野,减少射击的死角。中心祠堂为两进式,门前有梯形前坪,入口门簪雕刻乾坤图案。田心围是二层土木结构的不规则形围屋,是围村向围屋发展的过渡形态。
图1-20 鹏皋围模型
图1-21 关西田心围模型
福和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南关西新围的东门口对面、仅一河之隔的杨屋场村小组。由徐绍禧建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1860年前后)。围屋因随山势而建,略成正方形,长宽均为39米,占地1500多平方米。围墙高9米,墙体除炮楼用青砖砌筑外,四周均用毛石精工砌筑而成,墙厚1米,整幢围屋有正门和后门用于进出(图1-22)。该围最有特色之处是用于围内公众活动的祠堂和居家的厢房相对独立,并在门坪前用一堵三孔门墙隔开,不讲究中轴对称性,这与赣南普遍的中轴对称式围屋截然不同。另外围屋的炮楼设置也有特色,三个炮楼在墙体连接的角上,但位于正门左侧的炮楼则建于侧面前段,如同城防设施中的马面;炮楼之后,墙体又顺山势成阶梯式分三段连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
虎形围位于江西南部的定南县历市镇车步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虎形围平面为矩形,面阔42.6米,进深19.8米。虎形围属于“两进三横、四围三堡”式围屋,在赣南围屋分类中,应归“国”字形平面布局类型,即除了四周围合的四排围屋外,中间还有一栋赣南传统的“两进两横”式两层民居,这是围屋中的核心建筑。由于后来在左侧增建了一排围屋,因此虎形围实际上左边是两排横屋,右边是一排横屋。这座围屋的特殊之处是只建有三座炮楼,赣南典型围屋一般都是在围屋四角构筑往前和往上突出的炮楼,即便在早期也是对角建两座炮楼,虎形围却前二后一建三座炮楼,呈三角布局形势,实为赣南围屋中罕见的。
总之,绝大多数赣南实心方围的平面布局都出现了变形,有的并不完全向心,有的根本不对称,还有的只有一两个边角有炮楼,甚至一个炮楼也没有。所以我们在定义围屋时,不能强行按建筑的外表形状去定义,否则这些形态变异的围屋就不能被称为“围屋”。
图1-22 福和围模型
(4)圆形实心围
在赣南围屋中,圆形围屋本来就不多,除了上面介绍的圆形围村与圆形空心围屋外,圆形的实心围屋目前只发现两座。
修建村何氏老圆围位于定南县历市镇修建村。它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比定南建县早3年。据考开基祖何本稠为当时莲塘城(今定南县老城)的开城千总,此圆围与莲塘城为同一师傅设计,并同期建造。此围东西直径为87米,南北直径为90米,总占地面积为6151.4平方米。核心建筑为以厅厦为中心的九井十八厅府第,有298间房,8座炮楼。外围围屋为不出檐的硬山式屋顶,核心建筑为黄土夯筑的出檐悬山式大屋顶建筑。整个圆围有外大门三座,东门为拱形正门,采用麻条石灰砌而成,门楼上的石窗与枪眼为一方两圆,形似虎头上的鼻子与双眼,所以又称虎头门。南、北方向各有一座小门,便于空气对流。整个围屋的建筑均为两层高,外墙采用石灰砂浆夹石头双层砌筑至顶,墙面上布满内大外小的枪口炮眼。可惜的是,1990年它被一精神失常者放火烧了。
图1-23 中院圆围平面示意
中院圆围位于全南县金龙镇(原木金乡)水口村新屋(也称中院)小组。中院圆围为二圈圆形,外圈直径76米,占地面积约为4535平方米。中院围屋主要以南面大门为进入口,正对大门10米处是本族祠堂——振绪堂(图1-23)。围屋内的建筑以祠堂为中轴,对称分布居民住房,最旺盛时有60多户黄姓人家居住在里面。据调查,中院围屋的建筑保存时间最长的为祠堂,根据祠堂的建筑材料及建筑风格推测,最早的建筑时期为明朝末年,其他建筑时期为清朝中期、晚清、中华民国,甚至现代。如此推测,中院圆围应该是始建于明末,但成围于清朝中期。
(5)“∩”形前方后圆实心围(围龙屋)
前方后圆实心围是指用围屋呈半圆形围合封闭的村庄。因外围半圆形的围屋形似一条蟠龙守护着村庄,故又名围龙屋。实际形状都是前方后圆,与上面的“”形实心半方围相比,只是将后龙屋由直线形改成了弧线形,将三面围屋的形状变成“∩”形。围龙屋正前方的堂屋一般也开了三头门以上,因此为了解决因围屋门多不利于防守的缺陷,常常在门前加筑一道围墙,将门前的晒坪或晒坪与池塘一起包围起来,形成一个前方后圆或前后都呈半圆形的封闭形围村。这种形状的实心围屋,以广东省的梅州地区最多,因此常被称为广东围龙屋或梅州围龙屋(图1-24)。围龙屋的建筑年代比较复杂,既有可能是中间的堂屋与外围的围屋同时修建,也有可能是先有中间的堂屋,只是遇到战乱年月,为安全防御的需要而加筑了外围的围屋;或者是由于子孙后代繁衍,堂屋已经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口居住,于是环绕堂屋加建了外围的围屋。总之,围龙屋的年代判定,不能以堂屋的建筑年代为准,应以外围的围龙屋的建筑年代为准。
图1-24 广东梅县围龙屋形制
围龙屋有大有小,一般是三堂两横一围屋,正中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大的有多横屋、多围层的,其小门也跟着屋数增多。如南亨乡的田心围为三层围龙。
围龙屋一般建于山坡或山丘下,依山傍水,前低后高,屋门多朝向东或南,屋前置禾坪,为晒谷物和公共活动的场地。禾坪前是一口半月形池塘,俗称门口塘,以池纳水,兼防火、洗涤、灌溉、养鱼和调节气温。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池塘周围辟菜地,筑围墙连接禾坪两端,左右各开斗门(副门)为总出入口。屋的两边建杂房、厕所、牲畜间。屋内或外围建饮用水井,屋脊种植数亩“屋衣树”,叫“莹背”,以保持水土、美化环境。
围龙屋布局合理,正屋与禾坪、池塘、林地构成一个整体,颇具江南园林风格。从平面俯视,围龙屋就像一个巨大的马蹄形,房屋建筑与门口坪、塘相连又恰似一个大圆圈,配上院内方形房间则寓意天圆地方。从整体上看,围龙屋就像是一个太极图。
绝大部分围龙屋没有炮楼等防御工程设施,只有少部分有,而且层高不超过两层,比较矮,整体对外防卫性能不强,所以万幼楠等民居专家往往把带炮楼的围龙屋归入围屋一类,把没有炮楼的围龙屋归入堂横式府第即“九井十八厅”一类。
乌石围位于龙南市杨村镇乌石村,根据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桃川赖氏八修族谱》,推测围屋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这是一座圆弧形围屋:坐东南朝西北,前方后圆、前低后高,围龙后部有隆起的“化胎”,正面宽62米,至圆弧形底部长57米,含禾坪、池塘在内,占地面积约4300平方米;共有3座门,正门设在围屋正面的中间。围屋的主体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三进三开砖石木结构方形建筑体,中间层层递进的是上、中、下三大厅。大厅的左右两边是两层房屋组成的四合院,环抱着方形群体建筑的是由62间两层房屋构成的圆弧形围墙,围墙四周设有六座炮楼,化胎坡上左侧设有一口水井,正门前有方形的禾坪,禾坪之前是一口半月形的水塘(图1-25)。
寨头田心围位于定南县岿美山镇寨头村,由黄氏先祖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宽92.7米,纵深46米,占地面积4264.2平方米。此围坐东北朝西南,背靠青山,此处地势如一把太师椅,是个风水宝地。平面布局分里外两重。里面一重是长方形的实心方围,围绕中轴线上的两进三开间厅厦,左右对称各分布两列横屋,四角有炮楼。除中间厅厦大门,左右两道天井巷也开小门,一共就有5个门。外面一重是围龙屋,四角也建有炮楼,变成一座共有八个炮楼的围龙屋,在赣南围屋中别具一格。由此可知,围龙屋一般是在堂横式府第或实心方围外加建一圈以上房屋,以适应中心府第或方围内住户为子孙繁衍,需要增建住房的需求形成。
图1-25 乌石围平面示意
武当田心围位于龙南市武当乡大坝村,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当地最古老的一座大围屋。该围基本布局和结构与乌石围相似,平面像是一个切去三分之一的圆形,但它比乌石围大得多。围中心是栋三堂式祠堂,外有三条围龙屋环抱,前低后高、前方后圆(图1-26 )。门前有禾坪和半月形池塘。除正中大门外,两翼各设一侧门,侧门设计成城楼样式,兼作围屋的炮楼,体现出围屋从城堡发展而来的轨迹。整座围屋高两层,外墙均用鹅卵石和三合土筑成,内墙多用土坯砖砌垒,围内皆用自然卵石铺地。
角背围龙屋位于寻乌县晨光镇金星村角背,坐西朝东,坡屋顶,以砖木结构为主,高两层。建筑平面布局为“两进三厅两厢两杠、三围拢一门楼”形式,建筑总占地面积约4170平方米。居中正栋屋,由前、中、后三栋构成,面阔皆三间。前栋明间入口为门厅;中栋明间为主厅,是族民婚丧喜庆的集会地;后栋明间为祖厅(享堂),设有供祖宗牌位的神龛。前、中、后三栋正屋之间各有一个天井,正栋屋的两侧和后面,由三条围龙屋(相当于大屋民居的“横屋”)呈弓背形环抱。各条围龙屋之间,均设有一条宽为0.9米的通廊。这部分平面布局,隐含赣南“三堂六横式”民居的建筑特点。
图1-26 武当田心围平面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