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赣南围屋的立面设计|
赣南围屋的立面特征,一是在建筑高度上,以两三层居多;二是在外立面上,每层都设有外小内大的枪眼或望孔,二层以上才设有窗户;三是在屋顶上,以叠涩出檐的硬山顶为主,以悬山顶为辅;四是在构造上,外墙基本上都是以石块为主料,混合在强度很高的三合土灰中构筑,多见为片石砌墙、条石勒角,墙体厚度为50~100厘米,比一般民居更加厚实坚固,门窗和枪眼则用青砖或条石制成,内部房间的隔断墙则用土坯砖,楼层、楼梯和屋顶皆用杉木材料制成,屋顶表面用小青瓦覆盖。
不同类型的围屋在外立面上的设计自然有所不同。
1.围村型围屋
这种围屋的外立面比较冷峻,给人以城堡的感觉。除了高高的围墙或城墙以外,最显眼的就是高出墙面一层的门楼。这种门楼由于是建筑在围墙或城墙之上的,所以形体看起来不是很高大,就像个阁楼。门楼的外立面上,除了类似城门“∩”形的拱门外,一般都设有左右对称的两个或一大两小三个瞭望孔,像只老虎一样瞪着外面。如南康县潭邦城的城门楼上,是中间一个长方形大窗,左右各一个梅花形的瞭望孔(图1-38),而龙南市刘华坵围的门楼上则是一方两圆三个瞭望孔(图1-39)。至于围村里面的房子,层高都比较矮,一层或两层。
围村的核心建筑——祖厅,在外立面上常可见到防火山墙。防火山墙又称封火墙、马头墙,因其山墙高出1~2米用于防火而得名。如在关西的西昌围内,7栋厅堂因建造时间不同、地势不同,每栋厅堂相对独立,采用的都是防火山墙;明末期间建造的立孝公堂采用的是五滴水式的防火山墙,其厅厦采用的是五岳朝天式的防火山墙,形态各异,除了具有防火功能外,还有装饰的作用,极具观赏性。
图1-38 潭邦城城门
图1-39 刘华坵围门
2.空心围屋
“口”字形空心围虽普遍小于“回”字形实心方围,但层高又普遍高于“回”字形实心方围,一般为三四层;为警戒或打击进入围屋墙根和瓦面上的敌人,四角一般还建有高出一层并朝外突出1米左右的角楼(炮楼),如龙南市的猫柜围(图1-40);有的角堡为了彻底消灭死角还在角堡上再悬挑一座单体碉堡,如全南县由陈氏先祖所建的雅溪土围和雅溪石围,两座围屋以炮角取代炮楼;围屋外立面首层不设窗,二层以上设有枪眼或内大外小的炮口、望孔;屋顶形式多为外硬山、内悬山。大门一般也是“∩”形城门式样,但没有高出墙面的门楼,偶尔会在大门两侧或门楣上做一些贴塑形的门楼装饰,如龙南的燕翼围(图1-41)。围屋内立面的特点是二楼以上,每层都设有环形走廊,俗称内走马,方便向四周运动御敌,如龙南市燕翼围的二三层都设有内走马,在最高的第四层还设有外走马(图1-42)。
图1-40 猫柜围模型
图1-41 燕翼围正立面示意
图1-42 龙南燕翼围内立面示意
3.实心围屋
“回”字形四方实心围屋的外立面与“口”字形空心围屋基本一样,但层高普遍以二层居多,最多三层,没有看到有四层高的。另外,内立面一般只有二层会有悬挑外廊,当阳台使用,晾晒衣物;因不能环形贯通,称不上内走马。围屋外墙二楼以下为三合土夹卵石夯筑,三层外墙采用27厘米厚青砖砌筑墙;二楼以下不开窗户,二楼以上各层均有火炮眼口。角堡为三层,青砖叠涩出檐的歇山式屋顶。
“╔╗”形实心三方围、不对称形实心方围及围龙屋的正立面布局,与“回”字形实心四方围有些不一样,一般有一大两小三头门。大门是祖厅的正门,一般都会装饰门楼,门楣上有堂名;两小门是两侧的横巷门,稍微要矮小一些。此类围屋除了门多以外,窗户也多,甚至一楼都有窗户。另外,横屋的正面屋顶会做成五岳朝天式的风火山墙式样,更具装饰性。早期成街巷布局的围龙屋内的建筑,由于都是相对独立成栋,所以彼此之间也会用到风火山墙,甚至飞檐翘角,与赣中的天井式青砖府第建筑的外立面特征很相似,如龙南市的乌石围(图1-43)。
图1-43 乌石围剖面及正立面示意
值得一提的是,定南县的围屋,以神仙岭为分水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立面。岭北为青砖灰砌封火墙、不出檐屋顶的外立面,岭南则为黄土夯墙、出檐屋顶的外立面。围屋的数量上,岭南多于岭北。因此,数量众多、以纯黄土夯筑带有四角炮楼的悬山顶大屋檐围屋,成为定南县独具地方特色的围屋民居。
图1-44 关西新围围门题名
还要说的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围屋,一般都在大门上题写有“某某围”的题名,如磐安围、燕翼围、龙光围之属,有的还在题名下的大门两侧配有对联(图1-44)。但在历史上,更多的围屋并没有题名,只是后人根据围屋所处的地点、特点、兴建时间先后等给围屋起个约定俗成的名字。因在山区农村有文化修养的人毕竟是少数,即使有的围屋取有雅名,村民们往往也是用更简便的方式称呼它们。同一个村或地点,先后建有多座围屋,于是便出现了新围和老围之分,最早建的那座围自然便是老围,其他围便是新围。如龙南杨村镇乌石村的盘石围,盘石围本是它的学名,但当地人一般并不知此围有此称。习惯上,外村人多称之为“乌石围”,本村人则称之为“老围”,因这座围是本村的开基祖围,这个村还有六七座新围。有的虽也自有雅称,但村民们还是以上新围、下新围、河边新围、山下新围等称谓之。龙南的关西新围也是这样得名的。因其祖辈所建的西昌围在先,后来村民便称其祖先建的西昌围为“老围”,将这座后建的围屋称作“新围”。如今“西昌围”这个雅称,反而很少人知晓。现在,学者为区别各地的新围和老围,便将所在地名“关西”冠于前,称其为“关西新围”“关西老围”。至于田心围,顾名思议即建于农田中心的围屋,用今天选址建居民点的眼光来看,有些不同寻常,但对当时围屋建设者来说,农田中心是最理想的选址。因建围的主要目的就是防卫,首先是要利于自己及时发现敌情,不利于敌人隐蔽靠近。因此,孤零零一座围屋耸立在开阔的农田中心,最利于防卫。这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建围屋那个年代的险恶社会背景。位于关西新围西边的那座老围屋(相传距今约500年)至今仍叫“田心围”。赣南围屋中叫“新围”“老围”“田心围”之类的围屋特别多。
【注释】
[1]2020年,国务院批复江西省调整赣州市部分行政区划,同意撤销龙南县,设立县级龙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