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围屋的建筑匠作与营造分工

第三节 赣南围屋的建筑匠作与营造分工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至唐宋时期已趋于成熟、稳定,设计与施工也达到高度标准化。至明清,官式建筑的形式、结构、构造、用工等方面都按照官方的要求形成了规制,宫廷建筑设计、施工和预算已由专业化的“样房”和“算房”承担,技艺更细分为大木作、装修作(门窗隔扇、小木作)、石作、瓦作、土作(土工)、搭材作(架子工、扎彩、棚匠)、铜铁作、油作(油漆)、画作(彩画)、裱糊作等,设计与建造都走向了专业化、制度化。民间的营造技艺流派众多,尤以北京、江苏、浙江、安徽、山西、福建及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营造技艺为代表,并形成苏州香山帮、徽州帮、浙江东阳帮、闽南帮等不同体系。

赣南地处赣、闽、粤、湘四省交界之处,尤其是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大动脉经过赣南。因此,赣南围屋的营造技艺更多地表现为兼收并蓄,既受北方四合院建筑技艺的影响,也受徽州帮、浙江东阳帮、闽南帮等周边省份建筑营造技艺的影响。

按传统的行业内容,建筑从业工匠通常分为木匠、石匠、泥水匠、铁匠、漆匠、雕刻匠(木、石、砖三雕)、架子匠等,有时也有身兼数业者。传统建筑的营造行业是以木作和瓦作为主,集多工种于一体的行业。多工种的协调合作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所以在建造过程中,各工种需相互配合,按流程施工。

传统工匠在长期营造活动中形成了一定的组织模式。赣南围屋由于以土建为主,所以在营建前期,一般由瓦作作头(泥水匠、主墨师傅)与东家(业主)商定建筑的等级、形制、样式,并控制建筑的总体尺寸。在营造过程中,一般以瓦作作头为主、木作作头为辅。他们作为整个工程施工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控制整个工程的进度和各工种间的配合工作。各个工种的师傅和工匠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保证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从开始的“定侧样”(结构剖面)、“制作丈杆”(专用标尺)到木作、石作、油漆彩画等完工,整个施工工艺流程由作头指挥管理,流程非常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