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建造技艺

第三节 墙体建造技艺

墙,又称垣、壁,是建筑的组成要素之一。中国大部分地方的传统建筑,主要是由柱梁组成的木结构承重,墙并不是承重结构,只起到围护、防寒、空间隔断等作用,因此才会有“墙倒屋不倒”之说。又因墙与屋柱往往分离,可以防火和防止屋柱受潮,边缝的山柱有一半露明,另一半包在墙内,但在墙内留出透风砖,使木柱能够透风,故俗话又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与赣北、赣中不同的是,赣南围屋民居的墙体大都属承重墙,木楼、瓦顶的重量通过横梁主要压在墙体上。因此,赣南围屋的营建,建墙体是一项大工程,工作量超过木构架。

赣南围屋的墙体类型很多。按部位和功能区分,可分为院墙、檐墙、山墙、隔断墙等。其中,院墙可分为围墙、女儿墙、照墙、照壁等。

赣南围屋的院墙,因围屋的类型不同,其长度、厚度及高度也不一样。不规则形的围村,一般四周全用围墙围护;而实心围屋,四周只有四分之一用围墙围护,其他四分之三的围墙被用作外围护屋的墙体,既是围墙又是屋墙,变成围屋;“口”字形空心围屋则根本没有围墙,四面全是围屋。

檐墙是指在檐柱间的墙体,分为前檐墙和后檐墙。赣南围屋的檐墙檐口基本上都是平直的,没有山尖形。前檐墙即前门墙,为了顾及门面,一般都是砖墙,在一些厅堂建筑中,前檐墙还常用木屏门,甚至隔扇门隔断;后檐墙俗称后壁,即封护檐墙,常用土墙。

山墙是指建筑物两侧的横向外墙,呈山尖形,主要用以与邻居的住宅隔开和防火,所以往往又称为“封火墙”或“马头墙”。其形式最流行的是三段式,即所谓“五岳朝天”式(图5-7),每段均朝两端翘起,形成一段段弯月式弧线。许多人往往把有马头墙的民居误认为是徽州民居,其实是有区别的。徽州民居的马头墙往往是不对称的四面围合设置,形成四水归堂(肥水不外流)形式,檐口一般是平直的;而赣南民居基本上是取左右对称形式,几乎没有在前、后墙上设封火墙。晚清时期受岭南民居的影响,赣南民居中又出现一种“弓背”(也称“观音兜”)式山墙(图5-8),也是左右对称布设,非常好看。防火山墙檐口处理主要是叠涩出挑,檐口下大多饰有一条白灰带,其中用墨线或蓝线装饰或绘画。此外,在上犹、定南等县民居的山墙面,流行“悬山出际”的做法,即将山墙的前后檐口通过一道披檐贯穿起来,既利于保护土质山墙免遭雨淋,也是一种檐口装饰。

图5-7 “五岳朝天”式山墙

赣南围屋中的隔断墙一般仅见于“国”字形围屋的巷道隔断,一般用砖砌成花窗墙,既能起到隔断的作用,又能起到通风透光的作用(图5-9)。

从用材来区分,赣南围屋的墙体可分为土墙、砖墙、石墙、木墙,在“三南”地区各有侧重。龙南市的围屋各种材料均有,但以砖、石墙为主;定南县以夯土墙围屋为特色;全南县则是清一色的鹅卵石墙围屋。另外,赣南围屋中,同一堵墙体常常会出现几种材质的墙体结合,如有的是下面夯土墙、上面青砖墙,有的下面是石墙、上面是夯土墙或青砖墙。不管砌筑何种墙体,都要把握住墙体的中心,通过拉线、吊线、弹墨检查水平度和垂直度。

图5-8 “弓背”式山墙

图5-9 花窗隔断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