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围村的平面布局|
围村是指用很厚的城墙或较薄的围墙围合封闭的村庄。围村一般是在碰到战乱的年代,为保卫全村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由全体村民在原有村庄的基础上加建城墙或围墙,以及用于防御的城门或门楼、枪炮眼,甚至护城河等防御设施而形成的。其平面布局既有方形、圆形或椭圆形,亦有不规则形,依村内原有民居的分布形状而定。围村的占地面积较大,一般都有上万平方米。大的围村常常按官城的布局,设有东西南北四门,村门形式一般也都仿城门样式,门顶有炮楼和相关防卫功能设施。村内的民居一般按街巷平行布局,一户一栋,每户之间不共墙。因各地叫法不一样,围村包括以下三种。
1.土城
土城是指用城墙围合封闭的村庄。一般曾有过被官府借用作为巡检司、军队等官方机构驻地的一段历史,所以人们称之为城,以便与乡村有所区别。另外,称土城也是为了与官府修筑的官城相区别。土城的城墙比普通围村的围墙要厚得多,一般厚度在1米以上,且城墙独立于民居之外,城墙上设有城垛、墁道、城楼,有的还有炮楼、马面,可与官城相比肩。
赣南的明代土城大多建于明代的中晚期(详见表1-2《明代赣南土城土围调查表》)。根据史料记载,土城要经过官府批准方可营造。如大余县的杨梅城和南康县(今南康市)的谭邦城,皆因族人当年曾追随王阳明征讨山贼土寇,官兵撤走后,族人因怕贼寇报复,经请示官府特批后,才敢效仿官府城池构筑土城。
表1-2 明代赣南土城土围调查表
续表
续表
此表根据刘和富、王元林《明代赣南“土城”的修建探索》与万幼楠《王阳明与赣南客家地区防御性民居的发生与发展》等资料制作。
杨梅城位于大余县池江镇杨梅村。周长250丈,高1丈7尺,四门,东、西、南皆是池塘,北近官溪。长约350米,宽约200米,周长1100米,总面积7万余平方米。元明鼎革之际,王氏开基祖王必泰为躲避兵乱,从吉水县南迁至大余县杨梅山。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阳明率兵平谢志珊、蓝天凤诸贼,王氏追随官府参与剿贼。王氏为避免再受盗贼侵扰之苦,奏请官府筑城以守备,于正德十三年(1518 年)奏允建城(图1-4)。
2.土堡
土堡与土城没什么区别,只是福建人惯用土堡名称。如修筑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福建连城新泉村的张氏土堡与漳浦县湖西乡硕高山的赵家堡,与赣南的土城一样,在族谱中都记载有官府批准筑堡的经过。
图1-4 杨梅城平面示意
3.土围
土围是赣南人的常用名称,一般指建于地势较低的平地上的围村,面积一般比土城或土堡要小一些。土围的围墙一般随村落地形走势而建,围墙较薄,如同民房承重墙,高在2米以上。围墙的建筑材料主要为砖石,有的局部也用土砖。很多建于明代或清初的土围,由于后来人口繁衍,需要更多房屋居住与使用,就靠着围墙搭建了围屋,形成不规划的围屋形状。
西昌围位于龙南市关西镇关西村。由关西新围主人徐名钧祖辈及其兄弟建于明末清初。它地处蛤蟆形的山岗上,是一座不规则的围村,占地面积为5257平方米,有乾门和坤门两座大门(也叫大围门、小围门)。村内以祖祠堂为中心,前后左右各建有6幢厅堂和1幢观音厅,建筑时间和风格各不相同。各厅互不相连,因时而建,因势而建,自成一家,各具特色。从图1-5上可以看到大部分围墙上都搭建了房屋,围墙剩下不到四分之一。
图1-5 西昌围平面示意
曹家围位于大余县左拔镇政府西面约一千米的一个小盆地中。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村外围有3米高的干打垒围墙,围成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围内约有40个院子,500间房。围村有正门和后门,前、后门上均建有阁楼。正门朝向西北。进正门为一长180米、宽3.55米的主巷道,尽头为总祠堂。两侧有一条约60米长的横巷道,横巷道两端又各有一条约90米长的纵巷道,与主巷道平行的还有一条约2米宽的纵向巷道。主巷道两侧,各有两三条1~1.5米宽的横巷道,横巷道内各有几个独立大院。围内还有四个分祠堂,两眼水井。